母亲节!母亲!
宇润城小宇
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意义是:记住我们的母亲和她的伟大。现代意义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第一个母亲节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馨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自此后便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随着母亲节成为公众的节日,我们也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这一天,大大方方地表示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我的母亲,在这里我先讲述一下关于母亲的称呼问题。在老家对于母亲的叫法要么就是直呼名字,要么就是叫“母啊”。然后记忆中大哥和二姐对待称呼母亲一直都是“母啊”这个称呼。也许是环境的问题,我从小几乎是在父母身边长大,跟着父母生活走南闯北,城市里的称呼也只有一个,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叫母亲为妈妈。当我回到老家生活读书的时候,我发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还有大哥二姐称呼母亲都是叫“母啊”,曾经也学习尝试过改口叫“母啊”,但最终觉得很绕口别扭,所以我也一直称呼为妈妈。
为这个称呼问题我也在后来问过我二姐,为啥你们叫“母啊”?不叫妈妈?讨论的结果在依稀记忆中,“母啊”是我们老家对母亲的一种普遍称呼。所以我认为这个称呼和妈妈的区别是:在情感清晰度上“母啊”在老家的名义上会更严肃中立,而妈妈会更加亲近和亲切。二姐好像在多年后也已经改口叫妈妈了。貌似大哥称呼妈妈还一直是“母啊”。从这个现象中,我也发现我们老家的家庭,面对家庭情感交流是极度缺乏,在爱的表达上,我们是非常的单调,甚至于不会表达而没有表达。反过来看,我们得到的母亲的爱同样也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在这种交流环境中,对爱的表达就更加的少,甚至可以说是不会表达。
在这种环境生活下,以至于我们对母亲节的节日感依然没有那么的强烈和所谓的仪式感。我们也没有那鲜花和蛋糕,依然延续着以往的习惯,用简单普通的生活方式度过。
我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人,听母亲回忆说由于家庭条件原因,只勉强上了几天的夜校。所以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文盲。母亲是个能吃苦耐劳的人,不管生活多苦多累,在记忆里我从来没有听过她说过一句苦。
早年在家中带小孩(大哥、二姐)种田耕地,用她的小身板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再后来因为一场重病,治疗从村卫生所到省城大医院不断的治疗中都没有得到好转,在医生都束手无策的时候。算是半条命以入土的情况下,父亲把母亲带到城市里继续寻找治疗。在不断坚持治疗和寻求更好的医疗道路上看到了希望,母亲真的是去了死神关上走了一回。
经过长时间的疗养下,在这些年的病痛折磨,慢慢的也让母亲的身体有所回调,不过经过这种病痛,身体也确实一直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至此以后,母亲也就在城市里生活,也算是纯粹的家庭主妇,负责我们的每日三餐和家庭事务。这么多年下来一如既往,还是那么的兢兢业业,这是我认为母亲最大的一个优点和奉献。
在我们四兄妹中,目前来看也是我和母亲共同生活的时间是最长的。在这生活的日子中,我也体验到了古人说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真正含义。如今已为人父的我,育有二宝,在这期间母亲还是用兢兢业业的实际行动来哺育这我们。也让我真正的体验到母亲这一生真的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他的儿女而生。她虽然没有真正的文化水平(母亲唯一学会写字是她的名字,貌似当时说是为了签收快递特意学的,不然不签拿不到快递),但是在我看来她身上有着我们儿女必须学习的奉献精神,这种纯粹纯洁的精神。这是我自己所感悟的伟大的母爱。
我的母亲是这个社会上再普通不过的一名母亲,她把整个青春都付出奉献在家庭上,家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可以说母亲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家庭为了儿女而活,也许在她的人生字典里不曾有过属于自己时间和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大,母亲依然操心着家庭,依然盼望着家庭事务能一件一件的实现。我们会经常跟她唠叨说“你啥也不用操心,这是我们年轻人的事,我们会去处理好”。每当我们完成一件目标时,母亲同样会为我们而开心。所以爱是简单的、相互的,我们在回馈母亲的爱也同样需要回归到生活的互动中,尤其是面对我们这种不太会表达和沟通交流的家庭来说,不止对于母亲还对于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爱,这个尤其重要的。
少认为是别人应该做的,多问你自己应该做什么?
不要把别人的付出都认为是理所应当,当你怀着这种态度去面对生活时,你的生活是不光明的。
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感谢你身边的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