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火山
事物都有多样性
近日学习吴军老师的谷歌方法论,有一句深有感触:
世界上任何事,无所谓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
比如一个邋遢、乖张的学生,在学术上是一个天才。而一个老师都要借笔记参考的学霸学生,灵性却不足。这说明任何事都有两面性。而且从古至今,阐述这个道理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为什么不能多角度看问题?
从小就知道这些道理,但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仍然是线性思维、一元思维,只能从“好”或者“坏”这一个角度看问题呢?
我认为主要有几个个方面的原因:
1.固化教育模式导致,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目标都是帮助学生考取好成绩,答出标准答案。这导致我们的头脑中只有标准答案,自动屏蔽其他答案。
2.平时接受这样的思维训练太少,相当于光说不练,所以很多道理知道,但并不能在生活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因为没有这样的思维习惯。
3.人主要是由情感驱动,而不是理智驱动的。大多数人更喜欢从个人好恶出发去看待和分析问题,所以我们喜欢“好”学生、讨厌“坏”学生;抽烟是“坏”的,戒烟戒酒才是“健康”的生活;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等。
当我们看到“坏”学生时,心中升起的是厌恶,自然不会想到“坏”学生通常创造力强,也不会去思考“坏”是如何定义的,学生是如何变“坏”的。
当想到吸烟时,第一反应是对身体不好,却想不到这也是一种社交工具,是某些人放松的途径;
看到浪费食品时,想到的是可耻,却不会想到剩饭剩菜对健康也有损害。
如何培养多角度看问题?
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树立事物没有优缺点、只有特点这种信念。只有这样才能主动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
2.培养“多疑”的性格,也就是不盲目相信权威,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对于看到的、听到的都要从正反双方、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去看待和思考。
3.养成分解问题的习惯,面对一个问题时,知道将换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多个小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这样自然能多角度看问题了。
4.最后,力争学习和掌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比如学经济的同学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心理学和IT知识,这样分析经济问题时就可以从经济原理、消费心理、商业模式、生产规模等多个方面去分析问题了。最近我在学心理学,在看待很多问题时就会从内在驱动力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如果发掘出内在驱动力将事情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