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写在彼时,今天回过头来看,心态上并无不同,所以决定还是发出来。人生需要不断前行,但是也需要经常的回顾总结。时记。
房价政策最近貌似又在波动,先是成都出台了限购令,紧接着北京又出台了限购限贷的双限政策。所有的新闻和媒体都在传递一个信息,“买房是越来越难了。”
中国人看重“家”的意义,但是是不是很多人把房子的定义错等于了家?我看到在成都房屋交易中心里,那个嚎啕大哭的大姐,她说:她没有家了,成都不要她了。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个帖子,一个90后的萌妹子,把自己租的简陋出租屋改造成了充满精巧和温馨的小窝,她不惜刷墙贴砖,通过一双巧手把自己的生活改造的无比美妙。在那些照片里我看到了她对生活的尊重和理解。
自从生了儿子后,经常有人问我和老公,以后要赚钱给儿子买房会不会觉得压力很大?我和老公呵呵哒,我们为什么要帮他买房?我老公更是直接回了一句:“我们不想剥夺他为自己努力的经历。”
当然,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你们有房在手心里不慌。确实,我也经历过那样的恐慌,感觉自己似乎不买一套房子就没办法在这个地方落地生根。直到又一天,我跟一个自己创业,在一线城市租房养娃的姐们儿聊天,我意外与她的状态,她非常的开心,她说她一直在努力着,虽然可能本地人并不理解,觉得以她的条件早该有车有房,但是她却安于当下,住在自己和妹妹亲手打理的出租房,拼搏着事业。她说:她并没有觉得不安心,因为爱的人就在身边,他们互相扶持和鼓励,热爱着生活,并不缺那一套房,早一点和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回想起自己多年前在大北京的挣扎,是什么迫使我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那样迫切?是我空虚的灵魂,我每日龟缩在半地下的出租屋,白天光鲜亮丽,晚上则要经过昏暗的古老小区,钻进一个充满灰尘和油污的铁门,然后不情愿的把自己塞进地下室,半年的地下室生活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质疑,感觉自己每天都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然后,我选择了搬离那个鬼地方。突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变的明亮了。有新鲜的空气,而不是弥漫着尘土味的气息,有窗外的风景。我开始有心情给自己做菜,给自己打扮,健身,然后我发现自己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我依然买不起房。我依旧偶尔跟同事好友们感叹北京的房价,但是我发现我并不焦躁,我喜欢我住的地方,每次我回去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恨踏实很安心。
这么多的人焦躁于房价的走势,但是有多少人环顾自己当前的生活?有多少人给自己买一束花,为自己养一只猫?给出租屋买一把舒服的躺椅?或者是一个真皮沙发?
很多人在租住出租屋的时候,总是将就,将就的拿个破茶几当餐桌,将就的买个几十元的电饭煲,将就着将就着就忘了自己对生活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宁可让自己在焦虑中变得越来越不理智,也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改造自己当下的环境?很多人说,因为中国人总是想有个家,但是家真的等于一套房子吗?
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懈怠,让他们除了要一套房子来安慰自己。
真的,我更焦虑的是教育,普及给人们对生活的尊重。
如果爱这个城市,就不会因为他留或不留你而选择留下。如果你只是爱房子,那泱泱大国总有适合你的一款。但是,如果你不懂的尊重自己的生活,那么即便你买了房,那也不过是个砖砌的牢笼,而不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