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份出版的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作者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是进化心理学学者和科学作家,这本书正是用现代科学的一些研究结果,去验证佛学中的一些论点,我们也能从中推导出一些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一、所谓“自控”就是能管住自己去做“该做的事儿”,而不被短期的诱惑所吸引。
最新的研究结果,哈佛大学研究者提出的理论,和耶鲁大学研究者提出的方法和实验。
二、传统的自控
传统上说“自控”、“意志力”,都是用“理性”战胜“感情” —— 感情上我很想吃甜食,但是理性告诉我吃甜食对身体有害,所以我拒绝甜食。一个著名的比方就是“象与骑象人”。人的感情就好比是一头大象,而人的理性就像是驾驭大象的骑手。我们要做的,就是让骑象人控制大象,对吧?
还有一个常见的说法,说人的自控力就像肌肉一样,你越锻炼它,它就会变得越强。
但是今天看来,它们可能都过时了。
二、最新的自控研究
1.买,还是不买
研究者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密切观察购买决策中他们的大脑活动。
研究发现,决定买与不买的过程中,人脑中的两个区域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一个区域是“伏隔核”,它的作用是提供愉悦感 —— 当人预期能得到回报、或者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伏隔核就会变得活跃。实验结果表明,伏隔核越活跃,买这个商品概率越大。
第二个区域是“岛叶”,它的作用与伏隔核相反,当你预期到痛苦或者感到不愉快的时候,岛叶就会变得活跃。岛叶越活跃,买这个商品概率越低。
最终决定到底要不要买,就得看伏隔核和岛叶这两个区域,哪一个*更*活跃。
2.理性对感情,还是感情对感情?
购买决策过程其实是两种感情的较量。正面感情超过了负面感情你就买,负面感情超过正面感情你就不买。这符合人脑的“模块说”,大脑被各个模块接管,谁的声音更大谁就做主 —— 而每个模块,都是感情模块。
决策,其实是感情和感情的竞争。
赖特说,理性的作用是给感情提供信息和辅助。每一个感情模块都在使用理性来帮自己说话。 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武器。
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都是感情,各个模块都可以调用理性。
我们的意识以为自己在做理性分析,其实意识只不过是在倾听各个模块用理性来为自己找理由而已。
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从感情开始,以感情结束。理性只不过是感情的工具,感情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自控的关键是调配感情。
3.自控的机制
我们大脑的每一个决定,是各个模块的感情力量强弱对比的结果。
快乐的感觉,正是自然选择最喜欢的激励手段。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
最好的自控方法应该是打断正反馈,不让相关模块获得即时奖励和满足感。这正是佛学的自控法。
4.正念自控法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贾德森·布鲁尔(Judson Brewer)的“正念冥想”。
布鲁尔的方法分四步,缩写为RAIN ——
1)识别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你要意识到,欲望是一个感情。
2)接受这个感情(Accept the feeling)。不要把这个感情推开,不要对抗,要承认,承认这是合理的感情。
3)观摩研究这个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这个感情,
它的力量有多强?
是我身体的哪个部分有吸烟的需求?
这个感情有“颜色”吗?
是什么“材质”的?
当你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
你越分析它,它就离你越远。
4)分离(Non-attachment)。你和这个感情就分开了,这时候已经没有这个欲望了。
冥想的时候,我们练习任凭各种情感在眼前过但不参与。
正念方法是“化解”。
三、感悟精炼
1、自控的关键是调配感情,通过增加感情的强烈程度,让感情获得支持。
2、教育孩子,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奖励,给予满足感和成就感非常重要,可以由此体验愉悦,收获成果,发掘愉悦的体验,而不断增强和强化他的持续行为。
3、自控和他控的原理相同,在强化行为时创造、挖掘并增加愉悦的体验,让正向感情力量不断增强,从而促使行为的持续发生。
例如:自我管理;昊的教育—学习和篮球;与教练相处;人际关系的愉悦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