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俄罗斯,欧洲区域面积和中国大体相当,但它由43个国家组成。国家众多,语言、生活习性迥异,为了各自利益,必然会产生诸多鸿沟。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虽然整个世界已经连为一体,为打通隔阂诞生了各种国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面上,还面临着政策困难。
为了促进联合,1952年,法国、意大利等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这个组织经过多次演化,变成了今天的欧盟。几十年来,欧盟为促进欧洲统一做出了诸多尝试与贡献,但仍面临举步维艰的局面。实际上,当初成立煤钢共同体的初衷,并非是为了促进欧洲统一,而是出于限制德国军工发展的目的。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就来了,欧洲为何会形成众多国家,而不是像中国那样,是一个统一的国度呢?
很多人说,欧洲没有出现秦始皇。
这话也对也不对。
说它对,是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华夏的人,自此,西起陇西,东至辽东、朝鲜半岛,北抵长城沿线,南括南海,治下340万平方公里皆为秦地,这片区域,也是直到明朝时期,一直是汉地十八省的核心地带。
说它不对,是因为历史上,欧洲也曾经出现过大一统的帝国,比如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完成全部欧洲领土的统一,但其存在的几百年间,按理说,应该有助于欧洲统一,最起码也不至于像现在的欧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个方式问,历史上中国和欧洲在统一过程中存在着那些区别呢?
1、秦始皇治下是全面的统一,欧洲则流于形式
以古罗马为例,这个建立于公元前27年,并于395年分裂为东西罗马的帝国,四百年间,其实它就干了两件事:内部更迭和外部掠夺。
罗马政权对继任者的要求相当宽泛,可以是亲戚、养子,甚至朋友都可以,简直毫无章法。另外,罗马帝国几百年,其实际掌权者大多出自军旅。军队控制了从中心到边缘的权力。这样的组织架构,奠定了帝国内部政权更迭的基础。内部动荡不堪,又有什么精力发展文明呢?
在对外发展上,罗马其实更像是殖民者,他们在当地掠夺粮食、金银、甚至女人,将其源源不断的运回国内。压根就没有把新占领地方的人视为罗马子民,何谈发展?
因此,罗马帝国只不过是用钉子串在一起而已,当钉子锈蚀了,两者自然就断开了,哪怕持续时间过千年,依然如此。
而秦始皇统一华夏,走的则是另外一条路。
秦始皇统一之前,华夏有着众多诸侯,组织架构为“封建制”,也就是“封邦建国”,这套制度是周公(没错,就是那个被误以为解梦的周公)所创,当初设立这套制度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希望通权过分封众多姬姓或其他异姓诸侯,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八百年后,这套制度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秦国废除分封,采用郡县,在成功灭六国后,将这个制度成功铺展到了原六国区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中央集织架构,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点,那就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的命令,可以从皇宫抵达帝国的任何一个角落。
另外,秦始皇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帝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在写同样的文字、缴纳同样的人头税、服同样的徭役......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将“标准”思想应用于帝国的管理中。
举个例子,战国时代,各国货币不同,计量单位更是差异甚大。试想一下,当年吕不韦的商队,拉着几大车盐铁,从东海之滨的齐国,一路长途跋涉到秦国,沿途要经过多少种汇率换算?单是记住这些换算关系就头大了。
因此,秦始皇统一后,将秦国度量衡迅速推广到全国。
秦朝这个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呢?
还是以衡器为例。在第三批禁止出国文物名单中,有一个“小物件”,它就是商鞅方升。这个量器,从秦孝公十八年开始用,到秦始皇二十六年止,使用了一百余年!
这么漫长的时间,秦人一直在坚持用这一个标准,为了确保衡器的准确,秦国专门针对各种衡器制定了校准法律,就商鞅方升而言,它每年在什么时候校准呢?
《吕氏春秋》:“仲春之月,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斗桶,正权概。”
如果校准有误会有什么惩罚呢?
半石不正,八两以上;钧不正,四两以上……赀一盾
当制造衡器的把衡器做好,校准的把校准做好,执法的把法律执行好,这个组织就开始运转了,不同的组织就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系统,系统运动起来,这个机器就开始工作了。
可以说,这是一种自发的运转,它是自里而外层层相扣,有着逻辑关系的维持。而罗马帝国表面上看起来也是这样,它的本质却如同拿着鞭子的农夫,只要农夫不挥鞭子,犁地的牛就不会主动往前走。
如果说,这诸多标准、律法、官制等制度是人的筋骨的话,“打断骨头连着筋”,当骨头断的时候,还需要一个“信仰”才能咬牙度过难关,这个“信仰”,就是大一统思想。
2、长久形成的统一思想
974年,赵匡胤发兵南下,围困金陵,南唐后主李煜派出徐铉到汴京求和,赵匡胤对他说: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可许他人鼾睡
这种“天下一家”的思想,并非是从赵匡胤开始的,我们熟悉的象棋,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当年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双方实力此消彼长,随着时间的转移,项羽逐渐由攻方变成守方,便提出汉楚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以东为楚,以西为汉。
张良 、陈平谏言乘胜追击,以免养虎为患,汉王终于一统江山。
实际上,这种一统的思想,早在商周时代就有了。
公元前1046年,朝歌城外,周武王率领天下八百诸侯,统兵五万对阵商纣王的由奴隶、战俘等临时拼凑起来的六十万大军。
双方刚一接触,商纣王的军队便溃不成军,纷纷倒戈,引领着武王攻下朝歌。
一个疑问就是,商纣王的军队去了哪里呢?
在外面持续作战!
我们知道,商周时代,关于华夷的争论很激烈,按当时主流思想,华夏四周皆为“蛮夷”。不过,从血统上看,他们依然有着华夏的基因,只不过是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与中原存在差异。
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争夺生存空间就成了一件紧迫的事。
商代统治者的一个核心职责就是对外攻打四夷,对内安抚诸侯。随着姬周部族的崛起,他们开始不断蚕食商代诸侯国,这引起了商代统治者的警觉。到了帝辛(商纣王)时代,姬周势力几乎发展到朝歌城下了。
面对这个局面,帝辛其实很纠结,到底是先打蛮夷还是先打姬周?他选择了蛮夷。商朝大军先灭掉西北的黎,然后挥师东进,降服东南的夷。正当商纣王的大军凯旋而归时,牧野之战爆发了......
结语
自商周起,一代代人不停的夯筑着这种天下为公的行为,逐渐形成了家国情怀,再加上统治者的家天下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统”的观念,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了,它更是成为民族习惯,成为这个悠久国度的文明密码,而这正是欧洲人所缺少的。因为他们只信所谓的“神”,而不供奉自家祖先,小家尚无,何以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