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糖
——读蒋坤元老师《四十才是青春》有感
周六,一本蒋坤元老师的《四十才是青春》经过长途跋涉,在我的书桌上安了家。
这本书的封面是蒋老师的漫画头像,有点点幽默意味。秋日暖阳透过窗棂洒在扉页上,四十才是青春这几个大字在细碎的光影里泛起墨香。
在简书,对蒋坤元老师最初的印象,是每天早上5:40起床就能看到他的更文。其中长篇小说《慈悲》,我从头追到尾,小说完结时还觉得怅然若失,这样睿智的祖母,这样淳朴的家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很多朋友读了蒋老师的书,被他的真诚打动,写出饱蘸感情的读后感。慢慢地我了解到他是一位语言朴实的乡土风格作家,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
这一次,我想亲自从蒋老师的文字中去了解他。
大家推荐的书目很多,我选择了《四十才是青春》。一个原因是这个名字与我的心境很贴合,另一个原因是,这本书有一部分是写蒋老师和他的儿子晴谷。
我的孩子今年十七岁,有少年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也有少年的懵懵懂懂、天马行空。怎么让还没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向阳而行,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我期望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急急翻开书,查看目录,翻到170页,从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和儿子”读起。
开篇第一个故事:“我和晴谷曾有一场比赛”。
在晴谷上初中的时候,蒋老师创业起步。他和儿子约定,等5年后晴谷考大学的时候,把产值50万的厂子做到500万。儿子晴谷也不甘示弱,立下考上重点大学的目标,这是很有气魄的第一个约定。
等晴谷上高中的时候,每周再忙也要抽空看望儿子的蒋老师,用行动在关心孩子,也暗暗地向儿子传递一种精神,老爸办厂在辛苦打拼,你读书也要努力拼搏。
等到两人的第一个目标完成,蒋老师又跟儿子约定:“我把工厂做大做强,争取年产值1亿元,让你回来接班。”
看到这儿不禁感叹,蒋老师也是一位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色的父亲,秉承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理念。
难怪他说儿子是他创业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吃再大的苦他都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点规划着自己的事业,也带动着晴谷一步一步向前。
这就是蒋老师的育儿经,用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己的拼搏进取,给儿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努力付出的汗水,一定能换来丰硕成果。
当晴谷如愿考上大学,豪气地说:“你不做满1亿元年产值,我不会接班的。”我脑海中顿时浮现出这样一句话:“虎父无犬子!”
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让孩子看着你的背影,沿着你的足迹,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毫无疑问,蒋老师做到了!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我记得有一次去学校监考,看到尾场60多个孩子,考试铃声响起后,要么趴在课桌上,要么面带微笑左看又看,更有人一脸漠然。
我催促他们答题的时候,他们像听到了什么笑话似的都笑了,其中一个男生告诉我:“老师别管他们了,他们啥也不会。”
我看着这些孩子,眉目清秀,温和乖巧,安安静静的,头发打理得很清爽,穿着也很得体,只是除了名字,答题卡上一个字也没有写。
我明白了,尾场大概就是成绩靠后的同学组成的。只是这些孩子根本不是想象中性格乖张,桀骜不驯的样子。从外表看不出来特别,让人感到惋惜。
意外吗?也不意外。
我们办公室墙外, 是一所百年老校,经常有被老师叫到学校的家长,在这里和老师会面,被迫听了不少家校沟通。
有一位家长这样对老师说:“我的孩子不是上学的料,老师你就别管他了,等他初中毕业就回家和我们一起做生意。”
不是上学的料,就会是做生意的料吗?上学是孩子打的第一份工啊,他要在里面学习技能,磨练耐性,慢慢生长出自己的力量。
怎么就轻易放弃呢?
还有一位家长流着眼泪对孩子说:“我和你爸辛辛苦苦挣钱,就为了你们兄妹能够到城里上学,你不好好上学对得起谁?将来要和我们一起在厂里做十几个小时吗?”
回答他的是孩子的沉默和老师的叹息。
这样的对话听得人心里沉甸甸的。
在上学的年纪,孩子没有多少阅历,他对世界的认识就来自于父母,父母的辛苦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的拼搏也要让孩子看到,同样拼搏后带来的收获喜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
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眼界!
和儿子比赛是蒋老师的法宝,在比赛中他的厂子一步一步做大,对儿子的爱成为他克服困难的力量。
同样,父亲的艰辛和执着也激励着晴谷,有这样辛勤的老爸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晴谷是幸运的,有一个把他时刻放在心里的老爸,又是一个对人生有清晰规划的老爸,还是一位能把时光用文字留住的老爸,一定是幸福常伴左右。
我也是幸运的,在简书看到蒋老师的作品,学习蒋老师教育孩子的经验。反过来审视自己人生路上的每一步,是否踏实无憾,又该往何处行走。
未来,我也时刻告诫自己,放下催促和鞭子,走进孩子的内心,给他最需要的支持。
像蒋坤元老师那样,做孩子的引路人,与孩子一起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