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李牧大破十万匈奴(3)
五、李牧大破十万匈奴:
李牧在抗击匈奴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刺探军情、示之以弱、一击制敌。
通过对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牧在接管赵国整个北方边防后,便一直在酝酿如何击溃匈奴,为了能够一战制敌,足足谋划数年,期间为了保证战略意图不被泄露,甚至甘愿下野,最后在得到赵王首肯后,方才施行自己谋划数年的军事计划,一战功成!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走马上任: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驱逐林胡与楼烦势力后,在赵国北部边境设立了云中、代、雁门三个边郡。为了便于骑兵、长城及边郡整个积极防御体系的构建,赵国赋予以上三个边郡郡守极大的权力,目的只有一个防备匈奴势力。李牧,在正式成为赵国代、雁门边郡郡守之前,已经在赵国北方边防军中声名显著了(北边良将也)。李牧担任代、雁门两郡郡守得而任职时间应该是很长,所以才会有“常居”这样一个形容词。
边郡郡守权力极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军权、人事任免权、还有财权都是李牧一个人说的算,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就是一切是以防备匈奴为目的,只要你能够挡住匈奴,你想要干什么都行!两郡税收直接充入边军军费中,这个看似很诱惑的条件,换一种解读就是中央不再拨付军费了!一切都要靠自己,自收自支!赵王既然将军权、人事权、财权,都委任给李牧了,自然就是希望李牧能够抵挡匈奴的袭扰的!
2.刺探军情:
李牧在出任代、雁门两郡郡守后,一直坚持做一下几件事:
A.日击数牛飨士,厚遇战士:每天都杀牛为士兵提供肉食,以优厚的待遇犒赏士兵。在农耕文明下,牛是重要的畜力,人们轻易是不会食用牛肉的,即便是老牛也要尽力挖掘它的畜力,不会轻易宰杀的!李牧用牛肉屡次犒赏士兵,用职位与兵饷厚待士兵,这些都证明李牧的魄力与态度,赵国整个北部边防军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天天吃到牛肉,也不可能人人得到犒赏,但是李牧这种态度无疑会传达给士兵一个明确的信号——要打仗了。
B.习骑射:大规模训练士兵,训练的重点是围绕骑兵的骑射。李牧久居边关,深知要想在广袤的草原上将匈奴击溃,必须需要一支精兵能够将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死死缠住才行!这样一支精兵最好的选择就是骑兵,但是在骑兵数量不足时,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其它辅助兵种了!习骑射,既是要让赵国的骑兵练习骑射,熟悉匈奴人的技战术,也是要让赵国的车兵、步兵练习如何抵御匈奴骑兵的骑射攻击,主动去适应高速移动中骑兵的攻击。李牧在出任边郡郡守后,早已经设想好了与匈奴决战时,赵国的军事部署,但是他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训练手下士兵,因为在李牧的战略构想里,他需要的是一支全新的部队,车、步、骑三军能够高度协同作战!
C.谨烽火:建立健全完整的烽火台预警系统。古人筑烽火台以观察敌情,在李牧之前赵国边境地区肯定也是有烽火台,但是李牧无疑将烽火台的数量及选址重新规划了!“谨烽火”,说明李牧是格外重视烽火台这个预警系统地!要求士兵严格遵守烽火台的战时管制。通过烽火台织成一张预警雷达,及时掌握边境地区匈奴人的最新动向。
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合理的烽火台布局,高素质的(主要是心理素质,烽火台置身敌人眼中,心理素质不好,极有可能耽误信息传递或传递错误信息)驻扎士兵,指挥官仅仅通过观察烽火台燃放的烟幕颜色及浓度,就能够推断出来犯之敌的人数、方向,依据各个烽火台之间烽火传递的时间,就能够推算出敌军的行军速度,这些都是烽火台能够传递的最基本的信息,还有很多烽火台“高级玩法”现在已经失传了!
D.多间谍:大量招募间谍,深入草原刺探匈奴的动态。在整个第一阶段的军事准备阶段,刺探军情是最为关键的!间谍与军队中的斥候、探马、探子,是完全不同的!间谍需要伪装,而军队斥候、探马可以明火执仗的外出探查,间谍需要深入敌后,通过隐秘手段将敌人的情报传回。李牧之所以在后期敢施行歼灭匈奴的军事行动,必然与他掌握着匈奴族人内部战略意图,以及匈奴族人的军事部署有直接关系。这些效忠于李牧的间谍,将与匈奴有关的诸多情报源源不断地传给了李牧。
E.约法三章:“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说白了就是匈奴如果来袭,即便战士出战活捉来犯的匈奴,也要被军法处置——斩头!这是一则看着像“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保住命就行”的命令,但是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不是这样的!捕虏者斩,不代表束手就擒,匈奴来犯,军、民全部进入城池,如果匈奴攻城自然是要抵抗的!
李牧之所以要在初期严格执行这种消极防御的军令,有三个原因。
一是为了掩盖真实作战意图。李牧的战略构想里,是要与匈奴一战定胜负,不打拉锯战,也不打消耗战。如果先期便积极防御甚至主动进攻的话,十分不利于后期引诱匈奴,并且会过早地让匈奴对赵国军力有所顾忌,李牧是在用时间当筹码,对匈奴施行骄兵政策,只要赵国的军、民还在,些许浮财尽由匈奴抢掠。
二是李牧深刻的明白,在没有击溃匈奴主力的情况下,即便出击能够将匈奴小规模的袭扰击退,对于整个北方边防也是没有太多功效的!徒费钱粮,还有可能损兵折将,李牧手中是两郡之兵,两郡之财,没有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去与匈奴打消耗战,频繁地与匈奴接仗只会将代、雁门两郡的财力拖垮!
三是此时的赵军真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李牧上任便狠抓军队训练,就是因为已经洞悉了赵军面对匈奴的羸弱无力!在军力尚没有长足进步前,贸然出击就是自寻死路。即便是经过李牧几年调教后,在李牧下野的几年中,赵国北方边防军也仍然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就是明证!
第一阶段的诸多成果:
李牧经过数年时间,将自己整个作战意图贯彻到赵国北方边防军后,终于收到了一些成效。先是“如是数岁,亦不亡失。”在数年时间内,赵国边境地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伤亡事件,人还在,只是一些财物受了损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李牧的骄兵之策终于收到了效果,通过李牧散布的间谍或是其他渠道,知道了匈奴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这个真实想法。这两个成果都是积极的。
另外还有两个消极成果:“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一个是即便赵国边防军士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李牧是怯战的!另一个就是赵王,因为李牧不出击而恼怒,在督促无果后,解除了李牧的职务。
计划没有变化快,不得已李牧心中构思的战略意图被迫终止了!
3.意料之外: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下野后,新的继任者一改李牧订下的规矩,匈奴只要来犯,便出城野战,结果几场仗打下来,损兵折将,人马损失远远大于李牧时期,因为经常交战,所以整个代、雁门两郡地区,地不得耕,畜不得养,民生困乏。可以说是人、财两失!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赵王也醒悟到,李牧消极防御的边境政策是对的!代、雁门两郡不足以独立支撑与匈奴之间的消耗战!赵王于是重新任命李牧出任赵国北方边防军的主将。
原本以为今生再无击溃匈奴可能的李牧,没有想到竟然再次出仕!那么就为了击溃匈奴,而努力吧!李牧努力的方式很倔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这句话的份量很重,就是把对付匈奴的策略受到决策层干扰(赵王或其他王公大臣)直接封死。不论在什么情景下,你去揣摩这句话,都是有一股不会成功便成仁的决绝在里面的!
此时的赵王面对李牧近乎无礼的要求,竟然捏鼻子认了,足见边境态势是多么糜烂!
4.示之以弱: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重掌边境防御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消极防御的边境政策——有敢捕虏者斩。第二件事就是更加厚待士卒——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实际上在这段简短的文字里,还有一件隐藏的事情,那就是李牧用数年时间,让代、雁门两郡所辖居民休养生息,不再兴兵戈,自然能够缓解赋税、生产压力。
经过数年的修养生息,代、雁门两郡的经济状况得以恢复,士兵的求战欲望十分强烈,知耻而后勇,面对数战不利的匈奴人,赵国边防军一定在数年时间里更加刻苦地训练,被匈奴击败的经历,不仅没有将赵军士气击垮,反而极大地激发了赵军求战的欲望!
5.一击制敌:
经过数年谋划,李牧更是经历了一次下野之旅,李牧终于完成了整个对匈奴作战前的所有部署!决战就在今朝!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牧在整个赵国北方边防军中裁汰老弱,组建了一支由1300辆战车,13000名骑兵,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步兵),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步兵,共计一千三百辆战车,十六万三千人。(其中一万三千名骑兵)
为了将匈奴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李牧下令将所有牲畜全部在代、雁门两郡散布,两郡之民,全部外出劳作。匈奴人收到风声,为了谨慎起见,仅仅派遣了小规模部队来到边境地区试探,结果李牧有意诈败,以数千人马作为诱饵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相当于匈奴的国王)再无疑虑,率领匈奴所有主力全部来到赵国边境地区,准备大肆抢掠一番!
李牧耗数年之功,终于成功将匈奴主力吸引到了代、雁门两郡来!一切都在计划中!战斗的经过非常短,短到只有21个字。
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但是我们可以推测出,李牧所布奇阵是依托长城和战车在特殊地带内构筑出一条完整的正面防线,然后利用弓箭手的射程,最大限度拖住匈奴主力部队,在赵军左右两翼是以骑兵为主的混编部队,在匈奴主力部队被赵军正面防线缠住后,左右两翼部队,依靠速度优势,快速迂回包抄,将匈奴的退路切断,赵国步兵扼守住进出战场的各个险要之处,将匈奴主力全部包围。
匈奴十余万骑,不可能是在追逐战中取得的成果,因为赵军一共才一万多骑兵,不可能撵着匈奴一路跑,最后还杀伤这么多!只可能是一场包围战中,赵军才有可能如此大量杀伤来去如风的匈奴骑兵!
赵国一万三千骑兵,仍然是起到了绝对的战略决定作用!步兵是不可能在广袤到足以承载十万名骑兵驰骋的地带,快速完成迂回穿插任务的!这个任务只可能由骑兵来完成!
以战车筑阵,以步兵守关,骑兵绝后,弓箭破敌!这种复杂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在李牧经过数年训练后,终于在正确的地点发挥出了正确的作用!匈奴人在陷入重围后,几乎将主力部队全部丢在了赵国边境地区,匈奴单于才得以出逃!
在剪除匈奴主力部队后,李牧乘胜追击,一口气将襜褴,东胡,林胡,三个游牧部族势力击破,迫使匈奴单于逃进草原深处,此后十余年再不敢来赵国边境生事,全赖李牧之威!
(到此,《铁马金戈》第一卷算是完成了,第一卷累计有10万字,第一章发表于7月3日,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收获与感慨一样多!为自己加个油,为自己鼓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