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一重要论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先立后破这一原则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围绕“先立后破”的原则,探讨其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实施路径。
一、先立后破的宝贵经验。坚持先立后破,是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立在先、破在后,统筹好新与旧、稳与进、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贵州省在产业发展中就体现了这一原则。贵州的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培育新兴产业时没有急于破旧产业,而是利用地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电力成本低等优势,把大数据产业先立起来,使得转型升级之路越走越顺畅。通过稳步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贵州实现了新旧产业的平稳过渡,确保了经济发展的连续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稳步推进,做好新旧模式、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切换,避免急功近利、盲目求新。只有在新产业、新模式立得稳、立得住的基础上,才能逐步破除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确保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预则立,立中破。发展新质生产力,贵在“预则立”,难在“立中破”。立与破并非截然对立,可以在统筹推进中实现统一。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一些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需要转型升级,但破也要讲究时机和方法。传统产业并非低端产业,对待传统产业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简单“一退了之”。内蒙古在发展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的同时,也在推动煤炭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构建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多条产业链,实现了煤炭产业从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产业升级。这表明,用好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才能实现“立中破”与“破中立”的动态平衡,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三、创新引领,系统推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先进生产力质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深入了解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时,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确保不跑偏、不走样。
布局新产业、上马新项目之前,应充分考虑现实情况,深入调查研究,避免在时机尚不成熟、条件尚不具备时仓促上马,确保新产业立得住、走得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还需要全社会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在新征程上,坚持先立后破,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关系,就一定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坚持先立后破,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建立新产业、培育新动能,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体制机制,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各地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因地制宜地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