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课程的性质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语言文字运用”,我们不能简单地做望文生义的解读,以为课堂上让学生动动笔、写写话、练练文就是“语言文字运用”。
语用学习不是一个平面的问题,而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过程。学习语用,至少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直接之用,即让学生直接运用语言文字,也是老师们经常使用的,这是显性之用;第二是储备之用,即让学生积累必要的语用知识、典范的语用材料,这一层没有直接之用,却为直接之用准备了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是柔性之用;第三是无用之用,即让学生纯粹地阅读,恰恰是这样,却能让学生在纯粹的阅读中通过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淬砺、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升华等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语用人格,促进学生语用素养的提升,这是隐形之用,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体现“语用学习”呢,今天以王颖飞老师执教的《丁香结》为例,旨在对深层语用学习进行一次探讨。
(一)联想与感悟---直接之用
《丁香结》教学中有几处“直接之用”的设计,例如:大部分学生并未真实见过“丁香结”,如何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真真实实体会到作者笔下“丁香结”的画面美呢?王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此时你的脑海浮现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再把联想到的丁香图景起一个名字批注在文字的旁边。
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街旁美景图;
王老师及时评价:你从空间方位看到的美景图。
有的学生说:星星般的美景图;
王老师又加以评价:从花的数量来体现它的美。
花团锦簇的美景图、雪中丁香图、月下丁香图、细雨丁香图 ......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联想画面---小标题概括”,看似简单的三个步骤,实则学生开展了多次的情感转化。首先,文字只是一个符号,当学生经历阅读,如何在脑海里形成一幅画面?学生调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在脑海里绘制一幅文字中所表达的画面。其次学生再将画面与自我审美进行联结,每个人的审美都不尽相同,他看到的可能是颜色,其他同学看到的可能是形状,也有的看到的可能是整体画面,也有的看到的只是一株的美,有的看到的是叶子,也有的看到的是花苞,各美其美。第三步要将联想到的画面再调用大脑“词库”进行概括,所以看似只有最后一步才是语用,其实学生经历的整个过程无不是“语用学习”,情感的陶冶,美育熏陶,心灵的升华等潜移默化在影响和塑造学生的语用素养。
再例如:第四自然段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在全文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都在描述丁香这个“物”,怎样转承到“人”呢?作者引用了两句诗“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巧妙的将“物”和“人”借用“雨”这个媒介来进行了关联。王老师先用课件出示这两句诗,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学生自然很难一下子将“愁”的思绪读出来。王老师引导学生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今天我们强说愁,压低声音更能表达出愁绪。而后又出示“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和“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两首诗进行拓展理解,升华学生对愁绪的体悟。当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后,王老师让学生课下模仿本自然段的写法试着自己也来写一写。这样的写话练习,既考查学生对本文情感的表达,也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准确和精炼,同时渗透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使学生发现语料背后的逻辑结构,完成语言图式的积累,这样的语用学习是一次相对集中有效的语用实践。其实,这一直接之用的学习,已经将人文价值的关切渗透其中了。
(二)诵读与领会---储备只用
在本课教学中,王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融入课文的语境,彰显其多重价值。如:
“闭上眼睛,想象丁香的画面,听老师朗读”
“除了意蕴美,还有哪些句子一读就有画面感,大家试着读一读。”
“有的学生把手放下来了,没事,练一练,再读!”
“我也很喜欢第三自然段,有品味,你来读出你想到的画面感。”
“为什么第四自然段有画面感呢,你来读一读。”
“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读出停顿,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两句诗。“我感觉你们不愁,少年不知愁滋味,但今天我们要强说愁”压低点声音就能表达出这种愁绪,再读!
这句话怎样读出意境美,大家试着读读看。
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朗读、美读、复读、诵读中下意识完成积累任务,这其中有对经典语料的发现;也有对语料特征的分析,让学生感悟其诗一样的文字和诗一样的境界,这是对语料的体会。可以看到,在一次次的诵读过程中,学生既能积累课文汇总的经典语段,内化精致的语言图式,又能掌握必要的语用知识和策略,为以后的言语迁移提供生动的范式,可谓是一举多得。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储备,同时也是一种诗意情怀的濡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这是何等的享受和陶冶啊!
(三)陶冶与浸润---无为之用
整节课,王老师带着学生走进文本体悟和感受这篇课文的“画面美”“结构美”“语言美”'意蕴美",这四个层次的教学正体现本课语料的特征:事物---结构---语言---意蕴,通过对这四层“美”的挖掘和体悟,促使学生在语言的陶冶和文字的浸润下,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其思想、情操、心灵乃至整个生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濡染。也许,一课不足以显示对语用人格的影响力,但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相信假以时日,学生的精神气质一定会由量变逐步转向质变。
语用学习仿佛就是一座冰山,直接之用,看得见、摸得着,是冰山显露在海平面的一角;储备之用则时隐时现,与海平面齐平,有起有伏;无为之用看不见。摸不着,却是冰山隐没在海平面的巨大基座,稳稳地托起冰山的角。语用教学,将这三个层次同时纳入教学视野,才能真正起到统合综效之用,互动互赢之功,这正是语用学习的深层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