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手机上的常用APP,我暂时找不出超越微信的存在。人类就是一种社交动物,谁也没法活在关系的真空中。
在微信4.0版本的推出前,它始终是一个通讯工具。这次的更新迭代,推出了“朋友圈”。使其从通讯工具转身一变成为社交平台。
也因这次更新,微信的用户粘性直线上升,刷“朋友圈”逐渐流行,用户大把的时间被微信抢占,巨大的流量赋予它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
在我自己的手机上,有一个叫“得到”的APP,与微信的使用时长不相上下。它是一款知识服务型APP,主要是通识教育。如果说微信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的用户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人。而得到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有一群超高质量的用户。
在2018年的五月末六月初,得到发布了他的4.0版本,最大的亮点在于增加了“知识城邦”的功能。简单介绍这个功能,就是得到上的朋友圈。通过学习得到上高质量的内容,将自己的想法和笔记,以朋友圈的形式放在知识城邦中。用户可以关注自己喜欢的人的笔记。没错,这就是微博与朋友圈的结合体。微信4.0推出朋友圈,得到4.0推出知识城邦,这是一个巧合还是向微信的致敬呢?这些只是最浅层的相似而已。深层的相似之处,在于使用时的心理状态。
社交产品与心理学走得非常近,心理学对产品的细节,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有个经典案例,是米聊和微信对信息状态的显示,在米聊上,发送给对方一段信息后,会显示这段信息的状态,当对方读到后,会从“已发送”变成“已读”。微信从没有这个功能。为什么?压力感。试想一个场景,因为有已读标示的存在,当一方给另一方发送信息,另一方要在已读后,及时回复信息,因为他知道,已读后不回信息是不礼貌的。这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感。当然,已读标示也有其优点,它潜移默化的就达到了沟通更高效,回复更迅速。这个功能非常适合用于企业事务的沟通。而微信用户多用于陌生人社交与家庭联系,不加入“已发送”是明智的。
用心理学剖析发朋友圈的心理写照也是很有意思的。首先我们要认识三个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自己认为的别人眼中的自己。分别按顺序称之为形象一、二、三。
人们的朋友圈动态,想表达的并不是他的真实生活,而是他希望别人知道的东西。
首先我们要明白,自己眼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会有偏差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朋友圈就是管理形象二的工具。先是在别人面前,树立自己希望的形象,再是揣测,在别人眼中自己的样子。以自己认为或希望的样子,不断强化自己的形象。筛除与自身形象不符的信息。例如,很多自己觉得有趣的信息,因与自己的形象不符,即使自己很喜欢,也不会分享出去。
之所以朋友圈、微博炫富会出现,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树立对自己有利的形象。也许他并不富有。因为人们羡慕有钱人。当然,智慧又博学的人也能获得别人的崇拜。在得到上,这种人可不少,而想成为这种人的人,几乎全是。
在知识城邦推出前,得到的笔记是写给自己的,主要是觉得写的太好,有将笔记当做标记的意味。而知识城邦的推出,笔记可以是写给关注自己的人们的,从以前几个字的标记,变成了动辄一百来字的小短文,写的越好,越精练,能得到越多的点赞与关注,从而树立对自己有利的形象,获得别人的尊重与崇拜。从单方面的标记新增了一个社交的维度,高质量的笔记和留言也是得到内容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从古至今,知识天生就是炫耀品,更区别于其他炫耀品的是,它不仅仅可以炫耀,还极其有用。我想这便是花钱学知识高于花钱买奢侈品最有说服力的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