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对笔者是一个很熟悉的日子。记得第一份工作辞职就在这一天,而最近这份工作基本上也交接完毕。至今,过去了2个月。还有三个月,毕业就7年了。还有半年,就真的到传说中的“30岁”。想想当初初来广州才15年,很快三年就过去了。笔者并不想感叹什么韶光易逝,莫辜负好年华。
这个月只读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正经事情除了找工作,也只做了一次统筹线上的全国RIA联合训练营的正经事情。因此,就着三十而立这个阶段来谈谈自己对自我管理的认识。
大学时就听过德鲁克的大名,但就像同心理学,就像同陈安之成功学一样,大学里大概能让我敬而远之的书籍一样,他的书我也基本不读。而这本书大概16年做线下活动,我就拿到了,但从没有去翻阅过他。一方面书架上的书还有很多未开封(疯狂买书带来的后果),另外一方面这类书我很少主动强迫自己去读,总是在寻找合适的机缘。就像当初来广州线下,交换青海的《为何家会伤人》,我总觉得书和人一样,会存在一种缘分,不管你喜不喜欢,总会来到你面前,促使你接近,了解,然后喜欢。
前几天江林在群里说我书架上的书,他基本不感兴趣。我答,我只是比她早读几年罢了。从无用走上致用,一方面是个人成长必须面对的转变,一方面也是因为十点请赵周帮主分享的偶然缘故,加入拆书帮,给自己买书找了恰如其分的理由。而读书观念的转变,也减少书读不完的部分愧疚感。
搁以前,我同样会觉得这本德鲁克的大作,可能更适合企业的管理者,等有这方面的需要,再去读。但,也许,这次等不及了。1)在训练营期间,阴差阳错选了几个这本书的片段,也因此还存在值得探讨的疑点。2)此外,这两年很火的畅销书《原则》《穷查理宝典》都有推荐这本书。3)在时间管理提到,这本书也成为我最近要读的书之一。
01
为什么这本书这么受欢迎被选为训练营的素材?
我理解这可能是史上很早的自我管理的书籍。作者定义的管理者,不仅仅限于身处组织的任职的管理者,而是泛指一切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是相对于体力工作者的一种分类,是指利用知识、创意和信息决策提供服务的人。不管你职位高低,只要你需要收集信息思考决策,就是一个管理者。
02
作为个人来说,什么是自我管理?
首先说明一下,度娘给自我管理的解释: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可以视为与自我的关系管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等表现进行的管理,自己把自己组织起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自己激励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最终实现自我奋斗目标的一个过程。
易仁永澄作为目标管理方面的大V,给出的答案是自我管理系统就是为了更高效、更方便地实现自我提升而建立的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价值观、决策判断、思考模式、任务流程、生活习惯等一系列世界观、方法论形成的有机整体。
如何做?拥有已经彼此串联好的大型自我管理系统;
1、构建一个个的小系统;2、通过坚持行动,将好习惯转化为小系统;3、加强自律的能力,不断养成好习惯;4、开启心智,明确到底要做哪些事情。
上面都说的很复杂,不容易懂,简单来说,就是懂得自己的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人际管理等。
而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主要就是谈时间管理和决策。
03
这本书究竟讲了些啥?
这本书讨论前一再强调两个假设条件:1.管理者的工作必须桌有成效;2.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谈到管理者至今都记得当初一个老大说过的话:管理者意味着服务。
当然除此之外,管理者需要对结果负责,因此也必须善于时间管理和决策。
时间管理包括:记录时间,分析时间;关注结果;要事优先;有效决策。
樊登在《可复制的领导力》谈到领导力包括执行-管理-领导3层的意思,在职场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只做到了执行,而大部分领导只做到管理。而我相信德鲁克口中的管理者和樊登口中的领导是一层意思。不同的是德鲁克从自身角度谈如何管理;而樊登从关系角度谈如何管理。
04
这本书读了对我有什么用?
自我管理的第一点是做好时间记录和分析。通过对时间记录和分析才能感知自己的时间花在哪儿去了,有多少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还是陷入组织内部管理的无效生产上。就像自身来说,有多少是花在对自己工作和成长的事情上,而不是大多数时间花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上(吃饭,休闲,娱乐,卫生)。这里不是否认这些花费不重要,而说如果作为自我管理都花在这些身上,就像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者一样,陷入内部视角。
自我管理的第二点是以结果为导向。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以我做过这件事为导向,比如我跑步了,我学习了。但实际上身体更肥胖了,学习更焦虑了。关注结果的好处就是不仅仅关注过程,而是为了完成结果进行一系列有助于达成结果的行动方案。比如,为了健身,跑步可能只是一种方式,也可以去健身房,也可以控制饮食等。
自我管理的第三点就是要事优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处理事情的原则,就是关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而优先处理重要紧急的事情,对于不重要紧急的事情进行授权处理,对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进行忽略。但要事优先主要强调一次只专注一件事。因此和重要性排序密切相关,但同时几件重要的事情,说哪一件更重要本身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需要巨大的勇气。因此书中给出几条原则。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重机会而不是困难;
*重方向而不盲从;
*重高目标而不是安全方便;
这一条在实际中对一个人价值观,规条的考验才是根本的,因此你了解自己吗?你有自己的《原则》吗?
自我管理的第四点就是制定有效决策。作者在书中给了5个要素。
*了解问题是不是经常性的,制定规则解决;
*找出解决问题的边界条件;
*让正确的决策能被接受;
*让决策变得可行;
*执行过程的反馈。
在线上RIA训练营的时候,我自己作为督导,就面临着制定有效的决策。比如,我在训练营过程中就遇到很多问题:
比如经常有学员无法完成5天高强度的练习,这属于经常性的问题,可以制定奖惩规则解决;比如训练营曾经制定一条需要在21天通过12个便签方能毕业,但现实的条件是有些学员很忙,这个有点难度。这个问题的边界条件是让大家通过训练能够合格使用RIA便签;在实际过程中可以接受大家随时补作业,但这种被接受未必正确。正确的方面是大家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技能,也不是注重数量不重质量,因此提出限时补充。一方面可被接受,操作上也变得可行。最后,这种方式在迭代下一期的训练营之前,也通过问卷方式接受学员的反馈,从而进行优化。
从执行到管理者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以一种服务的心态结果导向来管理自己。相信不论是自由职业还是在职都会卓有成效。
马上就是三十而立了,不知道古人为什么喜欢谈这个话题,而即将步入三十的我,才刚刚上道。不再排斥曾经排斥的书籍,有问题多从人事网书去学习。这个节点,从迷茫到一点点清晰,希望今年生日的时候再来一篇复盘文,看看半年时间自己实践得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