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随处可见这样一句话:“人人都是自媒体”。自媒体早期平台红利的释放,促进了内容春天的绽放;传播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规则在重新定义。资本市场开始把目光聚焦过来,很多自媒体独创了自有IP,成为产业新星,但自媒体内部的两极分化却越来越严重……
在解读自媒体疯狂发展、隐藏的巨大红利泡沫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份WeMedia研究院关于自媒体行业2016年的发展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图片来自:WeMedia)
截止2016年11月,微信公众号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300万个,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达到了35万个以上。
通过大数据,我们收集到了用户的各种偏好。资讯类的内容独占鳌头。这也是为何资讯类的大号更容易获取粉丝和广告主青睐的原因。
自媒体虽然是全新的媒体业态,但是其商业模式与传统媒体却没有明显的区别。目前自媒体商业模式可以归为两类:一是依靠自媒体本身的内容和渠道赚钱,二是靠流量分成从各个自媒体平台获取收益。虽然,从商业模式的分析来看,自媒体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回报,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自媒体“盈利状况不佳,面临着盈利模式单一,缺乏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等问题。其中绝大多数自媒体除了平台广告分成和发布软文外,缺乏有效盈利手段。”可以看到的是,不但大号们一家独大,市面上的广告平台也更偏向于对大号的展示和推荐。
其实到了今天,自媒体的行业趋势已经非常清晰,然而每种内容类型前30%的自媒体可以说是吸引了90%广告主的目光和投入,自媒体依靠广告主盈利成为了变现的最快和最优手段。这样的现状显然是不健康的,因为“多少人看广告,你就得花多少钱“而不是“花了多少钱,就会有多少转化率”。而看到了广告盈利的众多公众号,也开始使用其他技术手段刷粉,刷阅读量,将传播变得水深不已。马太效应在自媒体领域中迅速显现,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变得越发炙手可热,而中小自媒体人的运营状况则每况愈下。
广告主继续把大量的金钱投入粉丝经济中,而专注大号又使得自媒体的变现效果出现了两极分化。在这样的行业现状内,中小自媒体分分转战其他新兴平台。
自媒体为什么这么火,其实很多广告主是看不懂的,他们没有方法也没有入口进入这个红利圈,看到这种方式已经被炒热,只能选择通过“押宝”的方式来花钱在大号上。
我们看到了行业中存在的巨大问题:如果一味地投入产出比达不到平衡甚至得不偿失,当这样的投放习惯变成了惯例,即使在今天专注内容输出的中小自媒体,仍然会变成被市场所忽视的巨大损失。
中小号自媒体的粉丝少,却货真价实。如果广告主批量投放小微媒体,他们的转化率会高于投放单一媒体,差距会在几倍到十几倍。其实小自媒体有很多优势,例如阅读量真实、粉丝精准度高、转化率也会高。在这样的良性改善下,自媒体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双方也会趋于一个资源的平衡和更加对等。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立致于精准传播、资源互通的平台。依自媒体历史数据为相应内容做标签,广告主发单后,且平台通过大数据、标签匹配到自媒体主,再按照具体的、最合适的计价方式进行费用计算。
随着自媒体行业的疯狂生长,IP成为了中国媒介产业中的热词。而所谓IP则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直译就是知识产权。IP价格也水涨船高,而对于IP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知识产权。IP成为一个既包括作品,也包括作者的多元概念。有观点认为:“一个标准的IP,有着独立人格魅力,能够靠着有温度、有态度的优质内容吸引用户,并形成一个拥有相同兴趣或价值观的社群。社群会激活用户的参与感,并最终转化为消费。”
我们认为,在所有的自媒体中,中小自媒体粉丝精准,粘性大,更有可能发展成IP,成为垂直领域的后起之秀。
作为为广告主和自媒体双方提供资源互换,达到最优平衡的一个平台,我们致力于为广告主在眼花缭乱、华而不实的众多“商品”中,找到最具潜力和价值的自媒体;也为中小自媒体实现品牌之路扫清了门前雪。在这里,广告主需要以最具有性价比的投入找到专注自己的自媒体从业者,希望中小自媒体从业者不忘初心,我们共同进步,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