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真正快乐的生活?(关于定义的提问,详述并举例说明)
生活最基础的定义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活动,然而当我们所进行的活动都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忽略了兴趣爱好,生活便充满了苦难和悲痛。
我曾看到这样一则言论:你吃不了学习的苦,又吃不了生活的苦,你在干什么?对此,有人提问:我又不是为了吃苦而生的,为什么要我一直吃苦?
意见的争执起源于人的本性,那是追求享乐和恣意放纵的强烈愿望,正如圣贤所言:人性本恶。追求快乐的生活不错,但重点在“追求”二字,在这追求的道路上,势必经历苦的磨砺,看到经由自己的努力而收获的资产(随意支配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才是快乐。
现阶段,视作业于无物,放任游戏,小说纵横,我“享受”了快乐的大学生活,但作业迟早是要补的,课程迟早是要听的,考试迟早是要考的下,那时便是自己造就的苦难;反观率先完成上述任务(一样都是突击复习,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期末?期初就做好这一切不行吗?),那时放下一身重担,轻轻松松,怎么不是快乐的生活?
2. 为什么对于此类话题总会各方观点争执不下?(关于观察的提问,正如辩论一般,指出双方的论述谬误)
强调享乐之人,在我看来,无非于这种人:出生于名门望族/对于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实况不甚了解之人(自然也包括涉世不深的大学生),198/328/648,想必以上人群没有不熟悉的吧,所谓“视金钱如粪土”很显然不是用于毫无节制的铺张浪费(甚至于是基于毫不了解钱的来历的情况),而是得到金钱奖励却不喜出望外,他们随手可得之物却是其他人等穷极一生所追求的;那拼尽一切的身影,在他们眼中却是放弃享乐机会,让自己沉没在生活的苦海之中。如此可笑,“千金工厂实习,老板办公室坐,不曾想象流水线工人是一大家子的支柱”“网红重走长征路,医疗队全程跟随,不曾想象红军之中蔓延的绝望和希望”。
强调受难之人,亦不过是遭受了社会的鞭笞,磨平的年少时的壮志,怨天尤人的人。高校女生“狰狞”的面庞是她囚禁于学习的唯一出路,在这些人眼中一切都是值得的,即便希望渺茫到毫无可能。
对于这两类人,他们的共同点无非是犯了相同的逻辑谬误--假两难推理。他们在诡辩的过程中,都否认了享乐和受苦是可以共存的事实(或者说对同一社会行为的定义取决于个人的判断),然而他们要么是忽略了“享乐”的根本来源,一蹴而就的成果太具有迷惑性,以至于“受苦”取极限后趋近于零,要么是轻视了“受苦”过程中时刻存在的可“享乐”之物,如何能看到乌云?是因为乌云映射了阳光。
无论是何种观点,都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和见闻所反馈的观念,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同一件事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观点。但共同的问题便在于他们从未从相反的方面去思考这一问题。谁声大谁有理,试图掌握舆论大潮。
3. 原则:a.对于一件事,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不必实行自己的看法,去看,去听,去感受反对者的观点,去结合,去反驳,去不断完善,才不会片面,才不会固执。
b.快乐的生活是自己去定义的,但这往往是草稿,不要固执于自己的观点,也不要囿于他人的意见,结合起来才会有快乐的生活。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的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自问自答报告”,指导老师是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