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妈妈打算给乐乐买件新衣裳,便和婵婵的妈妈一起来到了新开张的百货公司。百货公司人头攒动,乐乐的妈妈和婵婵的妈妈都忙着为自己的孩子挑衣服。婵婵的妈妈手里捧着三件比较不错的衣服,问婵婵喜欢哪个,婵婵一下就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乐乐的妈妈问乐乐喜欢哪件,乐乐睁大眼睛看了又看,蹦出来一句:“你说买哪个好就买哪个吧!”
乐乐的妈妈心里很难受,她觉得自己的孩子太没有主见了,不光在挑衣服这件事情上,学校有时候让孩子表演个什么节目,乐乐也不知道要演什么,非得要爸爸妈妈帮她说个具体的内容不可。乐乐的妈妈决定和乐乐的老师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帮助乐乐改一改她的性格。
这天,妈妈来到了乐乐的学校,和老师说起了乐乐没有主见的问题,老师也深有同感地说:“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有同感。乐乐的答案或思路常常被旁边的同学所左右,犹豫不决,听风是风,听雨是雨,总是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摇摆不定。有的明明自己是正确的,也常常怀疑自己的答案或观点,非得听听旁边其他同学的做法或想法,核对一番后自己才放心。有时候,我对乐乐提问,只要多问一次‘你的解法真的对吗?’乐乐就又会改变自己的主意……我总感觉乐乐的思维常被别人所牵引,就像空中的白云一样,随风而飘。”
听着老师介绍乐乐上课时的情景,妈妈的心都凉了。如今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乐乐将来长大后竞争必然更加激烈,这种没有主见的人将来怎么能成大器呢?
故事中的乐乐是缺乏“主见”的意识,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较盲目顺从,在产生疑问或意见不一致时,缺乏深入思考或者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听之任之。这样的孩子学习也往往是机械模仿的成分较多,在人云亦云之下,不能静心深入思考,进而不能有效地进行独立的、主动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
面对这种状况,家长绝对不能忽视。表面上看来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损失,但如果孩子得不到及时的引导与纠正,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如何自立于社会?这不单单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会影响孩子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孩子获得成功。因此,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有主见的人极为重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孩子没有主见呢?
第一,家长的暗示。当父母发现孩子没有主见的时候,常次又一次地明示或暗示孩子,说他是一个“没主见的人”,要他改正,这对孩子是一种侧面的强化。不同的性格特征之所以形成不同的人生,大多是因为家长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把孩子“强化成那样的。
第二,孩子的个性。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懂得察言观色,为了争取父母关爱、喜欢,讨好爸爸妈妈,得到家长夸奖,有些孩子会更多地听从大人的话,表现得很乖,认为这样就能讨爸爸妈妈喜欢。于是,没主见的情况便出现了。
孩子有主见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孩子缺乏主见,往往会形成种优柔寡断、易受暗示、不健全的性格。如不及时引导,这将影响孩子健康、和谐地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孩子的这种主见意识,为他们今后独立处事、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1.帮助孩子认识有主见的重要性
家长可以通过一些靠自己的主见或坚持自己的想法而获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说起,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主见,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执着奋斗所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无主见对自己的影响及危害性,从而提高孩子的主见意识,增强孩子自主行为的可能性。
2.改变评价孩子的价值标准
在家庭交流中,大人们不要把“听话”“乖”之类的语言挂在嘴边,不要让孩子觉得一味顺从大人的意志是值得表扬的。比如可把“你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真听话”改成“你这么快就把作业做完了,效率真高”等,让孩子明白,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具备许多优秀的品质
3.给孩子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
相当一部分家长习惯于事事为孩子做决定,且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家长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耐心倾听孩子的讲话,给孩子自主思考的机会。例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问他自己想买什么;带孩子出门,可以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带孩子去旅行,可以问他自己觉得要准备些什么东西等。耐心倾听孩子讲的每一句话,鼓励并引导孩子自由地表达思想,这既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家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第一,静听孩子的“唠叨”。孩子大都喜欢唠唠叨叨地讲他见到的一些人或事,家长千万不要嫌孩子啰唆和麻烦,因为这种“唠叨”恰好是孩子自主意识最早的体现,是孩子在试图向成人表达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家长不仅要静听孩子的“唠叨”,还要鼓励孩子多“哕叨”。
第二,勿抢孩子的“话头”。不少家长在听孩子讲话时,有时会觉得孩子的思想不够成熟,喜欢抢过孩子的“话头”来说,这样做无疑是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会让孩子对以后的主动表达失去信心。因此,在孩子想说话的时候,即使他说的家长不认同,也应让孩子把意思表达出来,而不能抢做孩子的“代言人”。
第三,聆听孩子的“辩解”。当孩子为自己所做的事与家长争辩时,家长千万不能简单地斥责孩子“顶嘴”,要给孩子充分的辩解机会;当孩子与他人争吵时,家长也不必立即去调解纠纷,可以在一旁聆听和观察,看他说的是否有道理。这对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有益处。
4.改变要求孩子的表达方式
不少家长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做什么什么事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否该去做什么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的积极性。
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一些失败和挫折,能够冷静地接受失败并能勇敢地去挑战失败就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培养宝案的心理素质呢?宝宝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家庭教育时要对孩子适度适时地施加一些负面刺激。所谓负面刺激,是指那些令人产生不愉快或不舒服的刺激,也可称劣性刺激。一般来说,对孩子实施劣性刺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置一些困难
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生活条件优越,平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往往是不知所措,这些孩子面对困难只会怨天尤人。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会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生活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
2.体验一点劳累
平时适当地给孩子实施点劳累刺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参加一些适当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和公益劳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让他们在劳动中增长智慧、体验他人工作的辛苦,从而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3.适当给予批评到批评
许多处于“众星捧月”地位的孩子,骄横傲慢,他们偶尔受到批评便会大使性子、大哭大闹或者丧失信心。对于这样的孩子,及时适当地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其缺点与不足,并予以适当的约束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这些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里是难受的,但这种心理磨难正是克服骄、娇二气的良药。
4.冷静对待孩子的消极情绪
孩子由于受挫,往往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某些性格上的缺点,不少家长和老师也都常常为此责备孩子,而事实上,这样的处理方法很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要知道,孩子在经历挫折后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触的心理,如果成人对此表现出大惊小怪,无疑是给孩子的不良情绪火上浇油、雪上加霜,会导致孩子产生退缩性行为,甚至是破坏性行为。因此,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创造一种宽松的情境,让孩子自由表达他们受压抑的情感,抒发他们的不满,以缓解他们不愉快的情绪,如果孩子很生气,甚至大怒的话,则应找一些他们喜欢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从自己喜欢做的事中找到自信,从而减轻或消除挫折感。
5安慰孩子
可以告诉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并安慰他“你感到失落没有关系,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失落的”,让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一般而言,如果孩子能够从他擅长的事情中寻找到乐趣,那么他就知道了自己有能力掌控某些事情。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6.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
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
7.及时科学地帮助孩子调整个体的成长目标
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这一点,往往会导致挫折的产生。现在,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他们为孩子制订了许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条件的目标,或者仅仅因为攀比的心理,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会弹琴、画画,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学习,甚至要求孩子在这些方面出类拔萃,结果是给孩子人为地设置了挫折陷阱,使幼儿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抵触情绪。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家长和教师必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不断地调整成长目标。
在生活中,挫折也是无处不在,它伴随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正视挫折并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应付挫折能力强,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敢于直面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