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谈读书》-------读书的习惯和方法
刘东凤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而作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思想的学者之一,胡适关于读书的学问更是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和学习的。
在《胡适谈读书》一书中胡适谈及了许多有关读书的问题,如第一章节的“读书”,第二章节的“为什么读书”,第三章节的“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第五章“找书的快乐”等。而在这众多的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胡先生对于“为什么读书”和“读书的习惯重于方法”独到的看法和见解。
胡适讲了很多关于为什么读书,归纳起来共有三点:其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接受人类的遗产;第二,要为读书而读书,读了一些书便可以读更多的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对环境,并可以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其中,为了读书而读书。胡适先生所说的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为了考试和成绩而读书,他所指的是为了读更多的书而读书。就好比是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清楚,远的可以变为近的。读书就好比是这副眼镜,眼镜越好,对于其他书的解读能力也就越强。因为书读的越多,积累的知识越多,读书的能力也就越大。这便是”为了读书而读书”的意义所在。
为了读书而读书,我想作为教师,更深有体会,现在的学生们知识面也很广泛,自己不广泛涉猎,那么生活中就会有很多尴尬场面。作为教师,也想让自己的课堂丰富多彩,那么,就更需要多读,多思。多读文学类书籍,提高文学素养。多读专业书籍,在成长路上多一些智慧。多读其它类书籍,开拓眼界。
读书的意义重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怎么读书”,胡适先生认为,首先要培养起读书的习惯,习惯重于一切方法。对此我也非常赞同,没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又谈何读书的方法呢?那么关于读书的习惯,胡适讲了三点:一是勤,二是慎,三是谦。勤奋是成功的基础,读书做学问更不能自欺欺人。其次谨慎小心也是很重要的。
说到读书的具体方法,胡适先生留下了两个字:“精”和“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读”和“泛读”.对于“精”字,胡适先生强调了“四到”,即: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那么对于“博”就更为人们所认可了,中国人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这个意思。胡适先生提出要多读书,无论什么书都要读,因为往往一本极其平常的书可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和惊喜。就如众所周知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花费了三十多年的光阴,积累了许多材料,但总也想不出一个简单的答案。偶然读到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后便大悟起来,了解了生物进化”物竞天择”的原则。
在这本书里,胡适先生提到:假如我做一部中国教育史,《三字经》和《百家姓》,就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我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这样的读物,现在的孩子们大多把它们当作课外读物,但是在胡适先生的眼中,它们都是作为研究的教育史料。《三字经》是我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和传统伦理文化。我想,如果这样的读物每个孩子都深入学习,“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父母呼,应勿缓”“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与斯”这样的现象也会很常见,那一学习就鸡飞狗跳,不学习就天下天平的家庭现象也会减少些。
读书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勤于读书,才可以勤于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是要求孩子们多读书。每天读书20分钟或者30分钟,或多或少,我们都要读下去,坚持每天和书见见面,这样,久而久之,一日不读书反而觉得少了些什么。我们有时一起共读,一起分享。有时候分享阅读感悟,每天阅读收获等。总之,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好的读书习惯可以让自己成长,《玫瑰与教育》一书就是窦桂梅老师写的,读书的给她启发,读书让她成长,多读多写让成就了她。反思自己,更觉得读书很重要,而且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
读后掩面而思,胡适先生的这些关于读书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当下,我们生活在以个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大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各种碎片化的知识每天不断地更新,并且不断地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终端设备传递至我们的大脑。人们,特别是我们当中的年轻人已经没有时间和愿望安静地坐下来拿起一本书来细细品尝。我们每天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消费者各种”快餐文化”,心气也跟着浮躁起来,这只会让我们奔波的身心更添一层疲惫。因此,找个机会,拿起一本好久不看的书,试着放松自己,不带任何焦躁,不再为了完成什么任务,投入进阅读的世界里,沉淀,沉淀,再沉淀……你会感受到阅读的美好,生活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