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晚,带着矛盾的心情去看了《万里归途》,去之前,不像以往那样查找电影相关信息,这次直接去了影院。所以当反应努米亚撤侨事件的时候一头雾水。不了解前因不知道后果,一切跟着情节走。
对于近些年来的国产电影,总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并不是挑剔,而是一直喜欢看《高山下的花环》、黄建新城市三部曲、《孝子贤孙伺候着》、《三毛从军记》等等诸如此类的影片,看多了,总感觉变得有点“刁”。所以这次,期待并没有多高。
回到电影本身,人物形象更为真实饱满,比如,主角面临新的任务时,并不像以往电影中展现的那样毅然决然,而是也经过了一番斗争和纠结,直到同事无辜牺牲才义无反顾。很理解他的处境,即将成为人父,而且此次工作说白了类似出差,忙完即可回国与家人团聚,家庭就是他的软肋。
再比如哈桑和向导,一个要做这个国家的“守门员”,让人看到这个国家未来还有希望,一个“到迪拉特后就不再向前走了,那里是我的家乡”,并说出中国人帮助我们建铁路建医院的话,很可惜,最终两人都惨遭叛军杀害。
任何时候,当一个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艰难困境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不离不弃并为之奋斗,甚至献出生命。
情节上相对紧凑,只是两次出现手枪轮盘赌游戏,有点出戏,不知道真实事件中有没有发生,总之看到了八九十年代黑帮片的(港片)影子。
里面有首插曲很有情怀,同时也贴合剧情。中国的外交人员,他们正冒着生命危险,为那些滞留同胞的回家之路,带去了星星点灯,带去了希望。
其实一直希望我们自己的电影里能更多介绍各个地方的特产,哪怕就如“老子就想吃火锅”的方言也好。像宝莱坞很多电影,人家就穿插进去很多印度特色小吃,特有的节日等等。一百多名同胞,肯定都来自五湖四海,还挑不出一两种有代表性的吃食嘛。实在不行,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棋子豆、辣椒、花椒也行啊,这个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期待了。
结尾处有两个感动点。
一是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纪念碑上毛爷爷大气磅礴的题词,祭奠为这个国家付出生命的英烈们在天之灵,天安门是这个国家人民有信仰的象征。那一刻,我对纪念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和平年代,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牺牲过的人,我们也该牢记。每当国难当头,危亡之秋之时,总有人站出舍己为国,远的不说,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再到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有那么多最可爱的人,为了让这个国家早日实现独立自主富强民主,他们承受了一切苦难,克服了一切险阻,随便拎一个故事出来,哪一个都让人热泪盈眶。
这大概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而不倒的原因了吧。
再说到天安门,30号一晚没睡,跟着大家跑去看升国旗,二十多万人吶,这种场面,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我来说,那是相当壮观了,第一次体验了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的感觉。人群里不断有人说,知道为什么大家不睡觉要跑来“遭这份罪”吗,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毛爷爷他们那代人让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他们为有牺牲多壮志,为的不就是让我们世世代代安居乐业吗?
等待的过程中,有人说困的不行,大家劝他“睡一会儿”的时候,他开玩笑说不敢睡,怕“有人耍流氓”,马上有人“开导”他,“在中国没有比这更安全的地方了,前有毛爷爷看着,后有千万英灵守护,你怕啥”!反正我是不怕,哪怕就算我一个人待一夜!
二是当主角从战火纷飞的国家回到家园时,春节的鞭炮声让他下意识打了个激灵,在家门口又看到了邻居吵架要报110。鲜明对比,再次感叹,这个国家把我们保护的太好了,当别国人民在何以为家的时候,我们却在为鸡毛蒜皮争个不停。
所以,我看不得别人说这个国家的坏话,我知道任何国家都不是完美的,生在这个国家,我们有义务让她变得更好,实在没有为国争光的本事,安安分分做个普通老百姓也不错,不为国添乱,不为民添堵。因为我们的和平安宁,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也许是别人的父亲母亲,也许别人是妻子丈夫,也许是别人的儿子闺女,他们肩负了本该你我大家都该肩负的责任,每当我们抱怨生活还不够好的时候,他们也许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亲人的面了。
回到电影本身,推荐一看。至于我个人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那就是缺少了反思,像《高山下的花环》里,连长副连长出发前一夜谈心,说出了“喝了这杯酒,烈士陵园见”这样让人心痛不已的话,要知道每个人背后承载的可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等待,《高》这部影片对为国为家的情怀描述准确到位,同时也对战争本身有一定的反思,以我浅薄的见识,看完后也对战争有了自己一点点见解。
我期待《万》所让人反思的,是要珍惜和平生活,让更多的人理解到,这个国家,为了让我们的老百姓过的更好一直在努力。
期待抛下个人点点鸡毛蒜皮的恩怨,期待我们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早日归来。我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一切不都是向钱看的,未来指日可待!
这辈子,生在中国挺好的。
知足,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