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145年-208年),字元化,幼名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与扁鹊、张仲景及李时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医。
1、死因
曹操头风病严重,时常头痛欲裂。知其医术了得,特封其为侍医。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但当时“医”为一学问,非为职业,华佗本为士人,所以他被曹操召到左右,甚为不快;加上离家太久思念亲人,便说得到家书,方向曹操请假。回家后又不想回到曹操身边,称妻患病告假,逾期不返。
曹操多次书信召华佗,又要求郡县长官将之遣回,但华佗不肯回去。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访,发现华佗之妻原来是诈病,便将华佗禁锢狱中。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不许。
华佗受到狱卒的厚待,以《青囊书》一书赠给狱卒。可是狱卒因惧获罪,只好婉拒,华佗也不强求,黯然将它烧毁。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中详细记载了华佗的死因:
(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曹操)亲理,得病篙笃,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华佗被杀后不久,曹操的儿子曹冲病重,曹操后悔当初不应该处死华佗。“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
2、医术
华佗一生行医济世,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特点是用药少,只用几味药而已;执药随手抓出,不用称量。针灸也只是针一两处。下针前对病人说:“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人说:“已到”,便拔针,不久病便会好。
如针药都不能医治,就给病人用酒服麻沸散,饮后有如麻醉,然后施手术,再缝合伤口,擦下药膏,四、五日后创愈,一月就已平复。但麻沸散与外科手法已经失传。华佗是医史上公认第一位使用麻醉药来麻醉病人,然后进行外科手术的医师,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将手术刀组在使用之前用火来杀菌消毒,平时不用时浸泡在酒水里的医生。
广陵太守陈登因喜食鱼脍(生鱼片),胃中有大量寄生虫而重病。虽经华佗医治痊愈,但华佗提醒他此病三年后会复发,需要有良医在侧。三年后,果然复发,此时华佗不在,陈登病死。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三国志·华佗传》
3、五禽戏
《后汉书》中说:(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实则华佗六十有三)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广陵吴普跟华佗修习五禽戏。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4、刮骨疗毒
《三国志》中确有关羽手臂中箭,刮骨疗毒的记载,当时华佗早已被曹操所杀,执刀刮骨者是另外一位无名军医。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关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