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广记》中有一则笑话:一不孝子经常殴打虐待他的老父亲。老父亲却对孙子十分疼爱。邻居们对此很纳闷,老人解释说:“不为别的,要抱他大来,好替我出气。”
以前只当它是笑话看,走上一名教师岗位,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后,再回头看它,体会到关于教育的意义。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生来犹如一张白纸,学校、家庭、社会都在上面绘画,画作的水准如何都有责任,家庭特别是父母首当其冲。
为人父母,在子女身上寄予了太多期望。不论条件是否优越,父母都竭尽所能给予他们,满足他们的愿望,送他们上最好的学校,让他们过上最好的生活、用最好的物品,生怕他们比别人不足,生怕他们受到委屈。家长们热切企望着,付出了这么多,总该有收获吧!但是,现实中,每个家庭的教育成效差别却很大。其中原由有很多,在付出投入之外,身教是不容忽视的部分。身教是以自身行为为示范,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我们期盼着孩子能彬彬有礼,自己却总是粗放不羁;我们期盼着孩子生活态度勤奋积极,自己却总是疏懒散漫;我们期望着孩子学习努力成绩优秀,自己却总是打着麻将、扑克训导着他们……耳濡目染这样的环境,孩子们的成长能不受到影响? 身教是润物无声的细雨,是唤醒花朵的春风;无言语的表达,就能理解感受;无需苦口的教导,便有意想不到的成效。
身教最管用。央视有一则热播的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母亲给孩子的奶奶端水洗脚,被年幼的孩子见了。当妈妈给孩子的奶奶洗完脚,回到房间时,只见儿子正吃力地端着满满的一盆水,蹒跚地走过来说:“妈妈洗脚。”母亲尽孝的一瞬间,给孩子留下温暖的爱的记忆,孝心和美德不经意间传递下去。
北大才女张培祥的遗作《卖米》让众多网友感动的热泪直下。文中作者辛苦贫寒的农民父母,勾起许多人的共同回忆。父母勤苦和本分,成为这位才女战胜苦难和厄运的动力,使她24岁短暂的生命之花绚丽的绽放,留给我们深深的缅怀和敬意。
我们也可看到,很多出生于普通、贫寒家庭,但有所成就的人士。他们的父母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不能讲出大道理。但是,他们谈起自己的父母,有许多的共同之处。父母勤苦劳作的身影、孝亲敬老的美德、诚实守信的品德、厚道朴实的为人等等,深深刻在脑海,使他们终生受用。在这里,充分体现了行动是最好的美德,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这一朴素道理。
身教最难得。身教虽然管用,却也是最难得。相对言教更难,需要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需要长期的亲身坚持。许多父母教育子女时,不自觉地在他们身上投入了自己的影子,想象着将自己没有达到的人生在他们身上体现,而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努力实践。老师们常说一句话:教然后知困,这也适用于家庭教育。父母培育子女的过程,其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假若我们自身注重学习和修养,对孩子便是最好的示范。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家庭教育经典作品,我们在阅读时,通过他们书中循循善诱的教导,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他们自律的严格,以及对于艺术、学问、品德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教育,才具有永恒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做最好的老师,就是从自我开始,做最好自己,在一言一行中体现。期盼孩子遵章守纪,在过红绿灯、排队时,我们便耐心的等候;期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何不走开牌桌,坐下来和孩子们一起静静看书讨论;期盼他们有孝心、懂感恩,何不尽心关心照顾好父母?做个让孩子骄傲的榜样,在耳濡目染中,他们的人生自会精彩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