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约3000字,阅读需10分钟)
今年八月,刚刚成为领衔人的我,尚处在角色转换阶段便接到新入职教师培训任务,令我忐忑不安。我对自己有十分清晰的定位:教育教学上,有一些经验,可以进行分享;传帮带方面,指导过不少青年老师,取得了一些成绩。可面对十多名分布在不同学校的新入职教师,如何能系统且快速的让她们适应自己的岗位,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并稳步前行呢?我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作为新教师的焦虑和迷茫。对,首先应该了解新教师们的迷茫之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一起进行梳理,再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因此,我确定了第一次培训活动的方向——调查了解新教师的所需。结合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围绕课标解读、课型分析及建构和读书分享的一系列培训活动在老师们的积极配合下全面铺开。
培训第一波:问卷调查,了解所需;必备策略,助力常规。
9月 14 日,第一次培训活动准时开始。我设计了一份包含六个问题的问卷调查。向峨学校的兰天老师在完成调查后,和我聊起了自己工作中面临的尴尬与困惑。虽然一切让她觉得糟心,却没有一丝想要放弃的意愿。听了我提出的各种方法和策略都仔细思考并不断追问。从兰天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一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这给予了我认真努力做好这件事的能量。
学生为主体,合理的组织教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一堂课得以顺利推动的保障。于是,我做了《四要素,上好英语常态课》的小讲座,由“充分准备、氛围营造、节奏把控、多样评价”四方面入手,结合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给了老师们建议。
讲座结束后,大家相互认识,结合讲座内容与自己的教学,各抒己见,谈了各自的感受、看法和困惑。一个多小时沙龙活动,每一张纯真、闪耀着青春光芒的脸庞在这个暖暖的午后不断滋养着我。经典,需要传承;教育,更需要传承。这十多位新教师,用她们的言行告诉我——她们已全身心投入到都江堰市的小学英语教育中,但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引领。于是,我给各位新教师布置了对标自己课堂,梳理课前、课中、课后的做法是否需要调整的作业。同时,研读新课标,重点关注“英语学习活动观”。
培训第二波:磨课过程,提升完善;评课议课,碰撞升华。
根据问卷调查汇总信息和沙龙谈话,观摩课例是老师们心中首选的学习模式。因此,兼着工作室成员和新入职教师双重身份的吴娟老师,主动承担了在下次的培训活动中进行课例展示的任务。自此,开启了辛苦的磨课历程。在磨课的过程中,发现吴娟老师的课存在以下问题:1.课型定位不准,输入不足;2.活动新颖,层次却不符合学生认知。3.个体突出,忽略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同吴娟老师多次交流沟通,反复调整教学设计,历经六次磨课,课型特征渐渐凸显,活动流程逐步完善,对学生的关注度明显提升。经过半个月的磨练,吴娟老师对听说课课型的分析与架构已有自己的心得,整个课堂驾驭能力在师生的高频碰撞中得到提升。
9月28日,该课例在第二次培训活动中进行展示。评课过程中,大家对吴娟老师和她的课例给予了高度评价。从链接旧知的趣味导入,到层次分明的活动设计,再到自然拼读的单词教授法……这一切,既让吴娟老师的职业价值感飞速提升,又为其他老师的课堂提供了正向参考。虽然辛苦,一切都值得!
在此次磨课中,给我最大的冲击便是理论不足,闭门造车是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乐于被学生接受的课。因此,结合老师们认真研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我以此为题进行了培训,最后链接到本次课例,同大家一起进行学情分析,确定能达到的活动层次,进一步明确了活动设计应遵循的规则和方法。
为了助力新教师的理论提升,我向大家推荐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同时开启了工作室读书分享活动的序幕。相信在新课标研读、理论书籍阅读和分享、课例展示的多渠道帮助下,新教师们能更全面的丰富自己,站稳讲台。
叮嘱大家路上注意安全后,我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向峨小学的兰天老师走了过来,递给我一个袋子,略带羞涩地说:“兰老师,这是为您准备在咖啡和小甜品。”我呆住了,当回过神说“谢谢”时,只能看到兰天老师的背影。后来,我通过微信诚挚的感谢兰天老师,她表达了自己对我的谢意和要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决心。二十多年来,在这个岗位上日复一日的教书育人,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每况愈下。但那天的午后,品着温热的咖啡,尝着甜点,回味兰天老师所说在每一个字。感动,幸福,自豪如一股又一股细流,滋润着我干涸的职业心田。
培训第三波:积极争取,明晰环节;专题分享,理清架构。
根据新教师培训安排表,老师们轮流进行课例展示或说课,每位老师都要作为活动的主角展现自己。吴娟老师的课例展示为全体新教师开了一个好头。国庆假期结束后,我便收到奎光小学张丽老师想要进行课例展示的信息。勇于展现自己,敢于挑战自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为张丽老师点赞!
张丽老师是一位行动力极强的年轻人,确定内容后,仅三天时间,她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和PPT。在自己学校进行了第一次试上,张丽老师马上发现了问题,立刻同我交流。相互探讨中,我们解决了她的困惑。修改、调整、再磨 ,张丽老师根据学生反馈不断细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安排。
10月16日,张丽老师到团结小学磨课,陪她前来的是新入职教师章斯窈。两人提着教学用具,满脸笑意进入教室。课前准备时,配合默契。感动就是在那一刻:相互陪伴,共同成长,年轻真好!此前经过了两次磨课,教学活动层次合理,但在课型定位上,张丽老师还是未能准确把控——将听说课定位为读写课,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和听的方式抓取目标语,以此为依托进行学习的探索过程未能体现,导致学习目标无法落地。
基于此,就听说课的建构要素,我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和探索。张丽老师的悟性极强,马上发现自己这堂课需要调整的方面,思考后,告知我她新的教学设想。虽然改动不多,但课型定位准确了。之后,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我们重新将个别活动做了调整,这样更为符合层层递进的认知规律。
10月19日的展示,张丽老师的优秀素养与课堂高度融合,听说课要素凸显到位,学生主动性充分发挥,评价体系不断推动学生想学、乐学。从老师们的评课中,感受到大家对此堂课的认同度极高,收获颇丰。张丽老师听完大家的点评,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将磨课过程的酸甜苦辣一一分享。所感所思,所困所获,皆是不断蜕变的必经历程。翻越了山丘,方能见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为了帮助所有新入职教师正确把控听说课建构模式,我将自己的经验和磨课过程老师们的困惑进行梳理,融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和读书分享要点进行了专题讲座,将教学设计总的指导思想、每个流程的活动设计理念和方式进行了例举,方便大家借鉴运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在探索的路上前行。这便是我同新老师们“教学相长”的真实写照。
培训第四波:深度评课,强化模式;落地实践,道阻且长。
都江堰“好课堂”在各界关注中落下了帷幕。工作室涂骕老师的听说课在比赛中表现不错。为了强化新教师们对听说课的建构模式,第四次培训活动中,我们一起观摩了此课例。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活动开始前两天,我要求所有老师再次回顾前两次培训内容——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听说课建构模式,做好评课准备。
10月26日,课例展示结束后,评课活动有序展开。因为前期准备充分,老师们的切入点准确度高,课堂亮点分析到位。对于活动层次的分析契合“英语学习活动观”,能依据听说课各要素对课堂流程作出中肯且有理论高度的评价。
在时间的流逝中,各位老师的教学理念逐渐发生变化。新的生成将会助力她们的每一次课堂实践。虽然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但更应坚信,彼此温暖的这个秋所产生在力量,足以让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展望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