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具
个案概念化(case conceptualization):指咨询员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具体来讲,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要获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并加以有意义地综合,如何利用信息进行临床预测和假设,从而由这种判断或假设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
(一)建立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三个基本步骤。
描述基本的问题和模式
回顾成长经历
联系问题和成长经历,运用组织思路理解成长。
ps:个案概念化是衡量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水平的路标,经过不断的“案例—>概念化—>理论”的练习过程,一个心理咨询师才能是合格的,专业的。是心理咨询师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
二、《我的敌人才七岁》作案概念化
描述基本问题和模式
来访的是一家三口——七岁的女儿和40岁左右的父母。
母亲主诉,七岁的女儿做什么都“慢”,典型的表现是慢到曾经做作业做到凌晨一点半。为此,妈妈采取的方式由耐心辅导,直至动辄全打脚踢,依然无济于事。为此,母亲承受着打骂女儿的内疚和担心女儿未来不能适应社会的焦虑。
而父亲对此却持不同观点。他认为,女儿的行为很正常,这一性格随他,也没有什么不好。
而女儿因为常年遭受妈妈的打骂,内心充满恐惧,委屈,希望妈妈停止这一行为,愿意更多的与平和待她的爸爸在一起。
回顾成长经历。
妈妈:从小在打骂中长大,做事干脆利落。结婚后经历丈夫“慢”带来的危害——如让其给孩子买药,嘱咐再三,依然买错等。夫妻关系不和,经常有冲突。通过视频内容分析,目前应该是全职妈妈。
爸爸:一直处于“慢”的状态。或者说,是散漫。情感比较淡漠,跟妻子女儿没有亲密的链接和互动。在家庭生活中属于“甩手掌柜”。
女儿:父母的这些特点,构成女儿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联系问题和成长经历,运用组织思路理解成长。
通过视频中,孩子和专家的对话等言行表现。可以排除孩子慢的病理性原因,也就是不存在智力缺陷等问题。鉴于爸爸自身也是“慢”性子,从遗传学角度来讲,性格的大部分来自于遗传,也就是大脑的构成。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所以,孩子是正常的。
借助“ABC理论”来看,并非是“A (孩子慢)—>C(妈妈焦虑),而是B(妈妈对‘慢’的看法)—>C”,是妈妈的认知存在问题。她认为孩子的“慢”,并且会让其适应不了未来的生活。以改变其认知是咨询中要突破的关卡——慢&不适应社会。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动力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妈妈因为对丈夫的一些行为带给她的不安全感(比如嘱咐丈夫再三,买药仍然买错等),投射到孩子身上,想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她的构想——快速,高效才能掌控生活,得到安全感。
与此同时,孩子也通过自身行为来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视频中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缺乏积极阳光的交流和情感互动,父亲淡漠,不善沟通,而母亲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潜意识中对安全感、爱和归属感的需求,母亲不断的催逼孩子行为,无意中跟孩子之间的发生了强连接,而且一旦发生母亲对孩子的打骂等行为,就会引起父亲的关注。甚至引发因为自己,父母会吵架等情况,这满足了孩子潜意识中希望得到爸爸妈妈关注的欲望(精分),就进一步强化了孩子的慢行为(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通过对妻子打骂孩子的反对,得以介入到妻子和孩子的紧密关系中,既因此加强了跟孩子的感情链接,又通过吵架,等方式跟妻子产生交流,弥补了他因为自己个性的局限以及妻子的强势而无法正常完成潜意识里的此类目标,满足了自己对爱与归属感,自尊的需求。
这个案例所体现出的孩子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夫妻关系的问题。
ps:李子勋教授在视频中,所做的主要是两点,一改变妈妈的认知,第二是改善夫妻关系。
【另:“裴森个案概念化模型”(供参考)】
建立一个问题清单,包括主要的症状和问题。
确认产生这些障碍或问题的机制。
确认激发这些障碍或问题的诱发因素。
考察当前问题在来访者早期经历中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