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尸骸早已腐朽,你的心却依然鲜活有力地跳动着。
陪葬的锦衣绫罗早已化为尘土,你的眼却仍旧炯炯有神。
梧桐雨滴,青砖赤瓦,你曾在气势恢宏的阿房宫前守卫,听雷声滚滚,看烛火通明,却不想它在几十年后会被一个叫做项籍的男子付之一炬。
秦时明月,六国江山,你曾随浩荡皇室队伍西行求仙,严寒酷暑都尝遍,却不想在千百年后才明白,所谓仙人,只不过是术士们的玩笑罢了。
你是否也曾经向往,能够跨上战马,纵横驰骋,杀敌报国?
你是否也曾经幻想,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能重回故乡,与父母妻儿团聚?
你是否也曾经悄悄奢望,能够有幸尝到那传说中长生不老药的滋味?
可是这些,都在化成陶俑那一刻,或者更早,在始皇帝痛苦地停止呼吸的一霎那,随时间凝固。
于是,曾经一切美梦和回忆,都随陶土烧成的身躯,深藏在不见天日的地下。
千百年来,对你的英勇和忠诚的赞美之词从未断过。
“一派诚心护帝灵,谁言土偶不无情。
龙骑北去咸京远,阵势东临渭水明。
芝罘射鱼服毒蟒,岱宗封石惹雷霆。
何甘为鬼九泉下?抖落黄尘举世惊!”
(出自玉溪生)
无人不仰慕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赤胆忠心,即便荆轲刺秦失败,他和燕太子丹的友谊依旧传为佳话;即便你已经化身陶俑,坚守着秦王朝余威的你也受多少人赞叹;
在千年之后,你的目光依然那样骄傲;
在锋刃都生满斑斑的锈后,你依然紧握不放;
在身躯都已化为尘土后,你依然屹立不倒......
于是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会感叹,会高歌,以你为素材创作出诗篇和小说,把他们对你的发现记录在厚厚的文档,以诉说他们对英雄的仰慕和钦佩。
他们感叹你不屈的信念,即使等待也不觉恐惧。忘不了的,是那一曲秦风,那一调秦腔,那一身铮铮铁骨,那一句九死不悔的誓言。
感叹你,或许曾遥遥随军队拜见始皇帝,遥远到甚至看不清他穿黑色龙袍的身影,看不清那个一统天下、傲视群雄的君王有着怎样刀剑般锐利的眉眼,你却就此立下永生永世的誓言,守护,保卫,心甘情愿直到永远。
可事实果真如此么?
为何我在长久凝视着你之后,竟然有想要流泪的冲动?
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呢?为什么本是六国子民的你,会甘心为了暴虐的秦王被做成活死人的陶俑呢?
我不禁好奇你的一生:
......
你生于魏国,四岁那年,魏国被秦军攻破,魏王投降,魏亡。
得知这个消息时,你还懵懵懂懂,不知所以,只见父母、兄长和村子里其他百姓,无一不面朝国都大梁的方向,俯首参拜、失声痛哭。
八岁那年,六国全部覆灭,你隐约意识到了世事变迁,危机四伏。
十岁那年,你刚行完弱冠之礼的大哥被召集入伍。临行前母亲痛哭流涕、父亲沉默不语,母亲将包裹塞给大哥、死死抓住大哥的衣袖不放手,“儿啊,经此一别,日后难得复见,千万多保重!”
穿着大写着“秦”字铠甲的官兵粗鲁地将同样泣不成声的大哥拖走,你追了上去,叫道:“兄兮兄兮,勿忘爹娘!”大哥被官兵押着走远,你从背影看到他沉重地点头,却看不见他的表情。
接下来,你跟随父母颠簸辗转,不仅要躲避着地方恶霸的欺凌,而且更令人心寒的是政府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不少人为了躲避沉重的徭役,不惜躲到深山里,可惜最后,不是被山中的猛兽咬死,就是被巡察的官兵找出,无一善终。
邻家林大哥在服徭役时,木材坍塌,被摔伤了腿,一辈子也站不起来,林家二老听闻噩耗面如死灰;父亲伤病在身,你过于年幼,反而躲过一劫。
十八岁那年,你目睹家中的古书典籍,和其他村民家中的《诗》《书》一同被扔进了大坑,当场焚烧。拒绝交出藏书的儒生们,被手持大刀的士兵们带走,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
你把眼泪吞进心里,在脑中默默地回忆教书先生上课讲过的每一句话。
你记起,曾经有六国后人组织在一起,发扬儒学,力图亡秦复国,然而消息败露,他们被斩首示众,满街的血迹让你和同村的其他弟兄们不寒而栗。
同年,传来大哥所在的军队被遣往日本、随徐福东渡的消息,有生之年怕是再也难回故乡。
二十一岁那年,全国再次大规模征兵,这次你没能幸免,被迫入伍。那时你才刚刚成婚。
你恍然,时光仿佛回到大哥被强行带走的那天,只是世事轮回,现在换成了你。
爹娘已经垂垂老矣,大哥走后,你是家中独子。你若走了,谁来照顾爹娘、撑起这个家?
可官兵们哪管这些,一把推开拉着你不放手的娘亲,还轻蔑地向地上吐了一口痰,“勿作不知死活之状!侍于陛下,千万人求之不得之福祉耶,汝何不谢恩?!”
呵,这样的“恩”,你做梦也不敢求。
“妾无他愿,唯望君平安归来!”来不及遵守和妻子许下的百年之约,就要匆匆离别。
一向沉默少言的父亲也忍不住转过身去哭出了声,你红了眼,若不是被官兵死死拖住,你多想扑倒在父亲脚边,向他磕几个头,求他不要让你走,即便你知道面对秦皇的命令,谁都无可奈何。
爹娘的哭声和妻子的泪眼是你心中无法被抚平的痛。和你同行的小伙子们,皆是六国遗民后代,此行路上无不胆战心惊,但若私下聊到秦皇那视百姓如草芥的政令,无不唉声叹气、咬牙切齿。
你被分配到随从秦皇西行的队伍中,守护皇帝的安全。一路上浩浩汤汤,队伍绵延千万里,秦朝的大旗,在你们手中永不倒下。
可即便是如此庞大森严的队伍,依旧没能守护住秦皇的生命——听闻消息的一刹那,你和众人一起埋头哀嚎,内心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庆幸:你甚至悄悄幻想过,能够回乡见爹娘,和爹一起下地干活儿,晚上再吃上一碗妻子亲手煮的粥。
然而你和众多弟兄们等来却是一纸噩耗——你们生是秦皇的人,死是秦秦皇鬼,要守护秦皇和他的朝代直到永远。
所以,当陶土覆盖上你的手臂、脖颈、脸颊,一步步将你的身体封住时,你如何能甘心、如何能情愿?!
秦皇对天下不仁,天下何以以义事君?
你悲从中来,只可惜再无发声的能力。
知觉逐渐麻木,在意识残存的最后一刻,你心里回荡的着是那首广为传唱的魏国民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
从来都不是每个人都有做英雄的命,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大千世界中的普通人而已,甚至不比沧海一粟。
英雄牺牲了自己和幸福和生命,换来历史长河里无数后人的赞颂。相比之下,他的死似乎不值一提。
因为,在时间面前,所有的一切都那么渺小。每个人,都在须臾之间,执着地追求着永恒,希望抓住那一点点的希望,一点点的温暖,甘心用一切挽救,痴痴地死死地抓住最后一缕云烟,说一句:“至少我曾经来过!至少有人记得我!”
殊不知,人,始终无法与强大的时间抗衡。它只需轻轻地一叹,便足矣毁灭世界。如何挣扎都是徒劳。
漫漫千年,只留下一声无名的叹息。
没有人能够胜过时间!
我所求,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毫无遗憾地过完此生,这也是千千万万如我一般普通人的心愿。
所以,生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而你,生来便目睹国破家亡,最后为于你无情无义的秦皇断送性命,死后,纵使人们高呼你为英雄、为你写出万千诗篇,又意义何在?
谁能懂得你“子欲养,亲犹在,而子不在”的悲哀?
谁能明白你最大的心愿不是做人们口中的秦军武士,而是平平淡淡地读书、种田、陪伴家人?
谁能为你这早早逝去的一生做补偿?
英雄毕竟是少数人,权力和资源的不对等性注定了成为英雄需要付出常人所不能及的巨大代价。
纵使英雄的事迹可歌可泣,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过英雄般荣耀而惨烈的一生。英雄的荣光背后,是无法向人诉说的辛酸苦楚。后世,即便留下再多“九死不悔”的传说,对于他们对于你,都是言不由衷。
因此,今日,我不关心世界,不关心英雄,我只关心你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我希望千年之后,你笑得幸福,而不是悲壮。
说明:活人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逐渐被废除,根据推测,秦兵马俑应该是用活人做模型烧制而成的。但本文为了强调悲剧色彩,假设了存在活人俑的情况。(即便是用陶俑代替活人俑,但对于用来当作模型的士兵来说,依然被认为是非常不吉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