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的层面上来说,两种最基本的态势就是进攻和防御。有人认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有人则认为用兵首要是立于不败之地。元芳,你怎么看?反正,克劳塞维茨是这么看的:
法则8、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错的
进退攻防,在克劳塞维茨看来,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进攻和防御是一种共生关系。“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说,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正如没有一个防御战局是纯粹由防御因素组成一样,也没有一个进攻战局是纯粹由进攻因素组成的。”
其次,进攻和防御是相互促进的共进关系。“(防御手段)一经确定,进攻就针对它们采取对策;防御研究了进攻所使用的手段,于是又产生新的防御原则。”
第三,进攻和防御是实时转化的。“在现实中,进攻活动,也就是进攻的企图和措施,常常不知不觉地以防御为其终点,正如防御计划以进攻为其终点一样。”
体察这种关系的目的,作用在商业领域,同样重要。任何一家企业或创业团队,面临的商业起点无非是两个状态:红海或蓝海。进入蓝海,迅速跑马圈地,接近或达到上限后则迅速构筑壁垒展开防御。进入红海,则是要突破护城河、壁垒,攻城略地。在初期,这种态势相对明显,但是一旦攻击势能消耗殆尽,或是遭到反冲击,就将迅速进入胶着状态。什么是胶着状态?也就是攻防节奏迅速转换,双方争夺的重点是主动权,而非单纯的某一个点。
当下,比较流行的思路是以快打慢,一俊遮百丑。这是由于互联网经济崛起,难逢对手,蓝海片片,此时不抢更待何时?另外,新兴的商业形态往往很不完备,保持攻击的态势,以速度提高势能,确实是扬长避短的好办法。但是,在可见的蓝海被迅速填充之后,我们会发现,新兴商业领域迅速向红海转化,而传统商业领域互联网企业的进入态势很像苏德战争,劈入时动静很大,但是传统产业体量太大,根本无法完成颠覆或吞并的动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硬碰硬的基本面。
在这个阶段,防御的重要性就大大凸显。尤其是已经取得一些优势的企业,如何在攻击势能丧失后仍然能够维持优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话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不能指望对手永远原地踏步,更不能指望永远没有新的对手突然杀入战团。
那么这个阶段,首先要把握的一个因素就是攻防转换的临界点。克劳塞维茨提出了不能超越"进攻的顶点"的思想,也就是进攻者发现进攻力量已大为削弱,又无法弥补,余下的力量还足以进行有力的防御,而敌人反攻力量还未形成时,就应当机立断,立即转入防御。否则,若错过这个时机,就必然会崩断弹簧,同时遭到对手早已部署完毕的凌厉反击,招致重大损失甚至失败。这也就是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高明的领导人压根就不应该发起第三次进攻。
另外,克劳塞维茨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防御指的是一种被动的防卫状态,而不是光挨揍不还手。实际上,在防御中决不能没有攻击部分,“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决不是单纯的盾牌,而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这不单是为了拖时间,更重要的是把握交手的节奏,使对手不断被迫改变原先的部署和节点,迅速耗尽攻击能量。例如宝洁,作为行业的领先者,宝洁首先通过抢占不断强化品牌定位,固化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基础品牌认知(飘柔、去屑止痒、修复等等),占据制高点,以此完成对消费者基础心智的占领,并迅速展开防卫作业。其次,再后继者不断涌现,提出各种各样的差异化定位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品牌新概念搅乱核心定位之外的产品认知体系,从而令消费者产生选择性障碍,打乱仗。
那么对创业团队来说,往往最大的优势和长项在于进攻,因为基本上都处于盯着市场空白或对手软肋多时,蓄力猛扑狠咬一口的状态,自然是富有冲击能量。但是相应地,创业者往往对防御体认不足,更无从累积经验,尤其是在第一波次冲击得手的情况下,更容易生出无往而不利的幻象,从而丧失了预判能力。
现在流行所谓“资本寒冬”的说法,其实在资本寒冬,创业团队的三年死亡率是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资本盛夏,死亡率同样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真正好的项目、有切实回报预期的项目,这会儿依然能融到钱活蹦乱跳,而没有靠谱盈利能力和市场根基、单靠烧钱维持冲击力的模式,无非是早死晚死的区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