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读者
一个大二的同学留言,想让我聊聊写诗和读书的事。他说,高中时,家里管得紧,他读的书有限,诗集更少,也就读过席慕蓉的诗集,但他喜欢写诗,也写过不少。到了大学,他说自己突然找不到写诗的感觉了,很想知道该读哪些书。
诗人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们应该比普通人读得更多、更深入。所有不好的诗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读书太少。诗写不下去了,觉得自己需要多读点书,是最朴实的想法。
有不少作家和诗人,宣称自己不读书或很少读书,基本都是把戏,真相只有两个字:装逼。他们就是想说自己是天才,能跳出文学的传统。
这类写作者大概相信一个流行的说法:诗人靠的是灵感,读书只会埋没自己的灵性。真是蠢话。其实,随便抓几个诗人出来,使劲抡一下,掉在地上的,除了诗意,剩下的大概都是书了。
拜伦说过自己不读书,结果,他死后,人们在他成堆藏书的书页里看到大量批注。
苇岸在怀念海子的文章中说:几乎全部世界的文明,都在这个20几岁的头脑中。海子卧轨自杀,随身的包里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诺奖诗人布罗茨基演讲时说,他23岁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年,那一年,他读了100公斤的书。博尔赫斯一直当自己是个诗人,敢说比他读书还多的人,其实不多。
都懒得再提伟大的杜甫这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
他们读书这么拼命,只是为了从阅读中寻找灵感吗?
无论是写诗,还是写其他形式的作品,每个作家都需要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生命,并且在文学的伟大传统中找到自己可能的位置,并且,学会谦卑、温和,以及对世界的敏感。
我尤其想说的是诗人的谦卑。因为不读书,很多自以为是的所谓诗人或者作家,沿着无知—浅薄—愚蠢—沾沾自喜这条路,走了很远,以至于他们都无法发现自己的精神变得臃肿不堪。
那么,究竟读什么书才能养成这样的谦卑、温和和对生命的敏感?
历史书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说:一个人如果25岁以后还想成为诗人,就必须要有“历史的意识”。我则理解,一个诗人,自己的心里首先要装得下整个人类的文明,才不会狭隘。我正要推荐的《世界文明史》,可以在这里先拿出来亮个相。
《世界文明史》 作者:威尔·杜兰特
这部书被称为20世纪人类的“《史记》”,杜兰特花了四十多年,写出这11卷的大部头著作,然后靠它拿了普利策奖。我一直觉得,心里有整个人类文明的人,就算不写诗,他也一定是个诗人。
《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等
一提到历史,了解我的人,肯定知道我会提这部书,大部头,好文字,中国的历史。一个诗人,如果只是会扭捏着吟唱爱情,我内心深处是鄙视的,他心里怎么可能不淀着几千年的时光呢?
哲学书
《西方哲学史》 作者:罗素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罗素这个人是如此神奇,罗素的文字是如此迷人,一位哲学家,能把哲学史写得像散文一样美妙,真是我们这些读书人的福气。哲学,大概是一位诗人必须要读的内容了,因为某种程度上讲,诗人和哲人在思维上是互通的,他们都在面对眼前的世界时陷入同样的沉思,只是睁开眼之后,大家的表述不同而已。
《悲剧的诞生》 作者:尼采 周国平译
尼采是诗人的哲学家朋友,甚至可以说,他自己也是位诗人。这本书,是尼采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他的哲学从一开始就瞄准现代文明,渴望自由和幸福。虽然这是一本哲学著作,包括我在内,很多人从中间读到了激情,这本身就让人很快乐。
从尼采入手,你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哲学家和著作。当然,如果想省事的话,刘小枫有本书,叫《诗化哲学》,也可以直接拿来,对这一类的哲学家了解一个大概。
《庄子》 作者:庄周
《庄子》是中国古代诗人想象力的源头之一,是中国诗人的语料库。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把《庄子》视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这个说法非常贴切。
只要突破的语言的障碍(好尴尬,当代的中国人读自己祖先的书竟然有语言障碍了),就会发觉,这本书到底有多么美妙。
诗集
《红楼梦》里,黛玉教香菱写诗,是这样说的:“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如果能这样亲近诗歌,当然很好,但我不敢奢望中国当代的诗人,竟然下过这样的功夫。挑选一两家自己喜欢的诗人作品,国内外的都好,认真读、反复读,这大概是必须的。
《海子诗全集》 作者:海子
这是我最喜爱的中国当代诗人,翻开第一首诗,大声诵读《亚洲铜》,你就会发现,海子的心里装了多少东西,他用自己强大的胃消化了多少东西,然后,把应该给我们的和不应该给我们的美好的文字,全给了我们。
你当然也可以去读食指、北岛、顾城和很多人,我推荐的是海子。
《里尔克诗全集》 作者:里尔克
中国当代诗人,受西方诗歌的影响更大,我希望你能从西方的诗人中找到几位你自己喜欢的,或者,有机会,我还会专门罗列出一个书单来,这里,就列上里尔克吧。
不说他的更多好话了,看看这段话,会不会有人不喜欢呢?
一辈子都要去搜集意义和甜蜜,也许那会是漫长的一生,然后,在生命的尽头,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
诗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不是感觉,而是经验。为写一句诗,得见过许多城市,许多人和物,要认识动物,要感受鸟儿如何飞翔,要知道小小的花朵以怎样的姿态在清晨开放。
要能想起无名之地的路,想起未料到的相遇和眼见其缓缓而至的离别——要想起尚混沌的童年,想起受伤害的父母,他们想让你快乐,你却不理解他们(那是另一个人的快乐),想起孩子的病,它莫名地出现,有过那么多次深重而艰难的转变,想起那些静寂、压抑的小屋里的日子和海边的清晨,尤其是那片海。要想起海,想起低啸而过、随繁星飞走的旅夜——想起这一切,却还不够。
——里尔克《布里格手记》
PS.里克尔给一位青年诗人写过十封信,谈诗歌和诗艺的,十篇文章不长不短,谈了很多东西,很值得一读。这本书,著名的中国诗人冯至翻译了,诗人译诗人,心领神会,顺道推荐出来。
《给一个年轻诗人的十封信》 作者:里尔克
这是我个人的推荐,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关于诗人,还能拉一个很长的名单,像叶芝、布罗茨基、博尔赫斯、食指、北岛、顾城、张枣、查良铮……要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寻找了。
杂著
《声律启蒙》 作者:车万育
关于《声律启蒙》,我专门写过一篇推文,BOOK-16|别急着让孩子背古诗,先搞定这本书,读它,比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更好。它虽然是格律启蒙书,按照当代中国人的程度,大学生看也没有问题。
这本书与格律相关,中国当代诗歌是很少讲格律的,我见过人在批评中国古代诗歌的格律、用典,认为这些东西限制的诗歌的发展。这个世界上,总有这些读书少而话太多的蠢货,我们大可以不用把时间浪费到他们身上。只提醒你一点,当代西方诗歌,大多数还是讲格律的。
有一句话很好,分享一下,“最高级的想象是不自由的”,格律在诗歌中的意义,就在这里。
《沉默的大多数》 作者:王小波
我在中学的时候,看了这样一段话:“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从那时起,我就认定王小波是一位诗人。
一位诗人,不一定就要写下分行的诗篇,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以诗人的眼光看这个略带荒谬感的世界。王小波就是这样的行吟诗人,我一直很怀念他。借着他的书,我还想最后唠叨一句,读书,然后写诗,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变成诗人笔下的文字,不能狭隘。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