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被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早受到欧美重视的作家。
《木木》是屠格涅夫在被囚禁之中写作的一片短篇小说,也是他最为出色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中作者对男主人公盖拉辛与小狗木木的真挚感情描写的细腻感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木木》这篇短篇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后期。此时资本主义因素已经渗入了俄国,农奴制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社会处于急需变革时期,而这种变革也无不体现在人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盖拉辛、季塔娜则是这篇小说中最能体现出受到迫害的痕迹。
木木是一只小狗的名字,当时它的主人盖拉辛将它从死亡的边缘救回来,可能是因为主人是个哑巴,只能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吧,所以木木才被起了“木木”这个名字吧!有的译本将其译为“末末”,而它在俄文中叫做“MyMy”,但不管怎么样,木木与它的主人的命运总是牵动着一群人的心。
在文章中,盖拉辛与其他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盖拉辛的不能言语的特征却恰恰说明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最大反抗,而在我看来,作者设计这个人物的精妙之处也在于此。最初,盖拉辛对季塔娜是持着一份无比纯洁的爱情的,虽然“生来聋哑”,但力大无比的他却用实际行动证明着一切,保护着瘦弱的季塔娜不受欺负。这也表现出他对于农奴制生活的反抗,即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但谁知这份真挚又遭到重重的阻挠,季塔娜根本就不在乎盖拉辛的对她的爱,甚至是嫌恶,而主人又从他手中剥夺了这份爱,这样的压迫摆在面前,当然是不能令盖拉辛屈服,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他却没有更加合适的方式来为自己的不幸争取好的解释,只有出走。这致使他成了一个远离人群的孤独者,又或许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以一个孤独者的身份生活在人群中。
木木是盖拉辛的木木,而盖拉辛是人们的“木木”。人类听不懂木木的言语,而盖拉辛也是个不能言语的聋哑人;木木是遭人遗弃的,而盖拉辛多年来却也无人问津;木木被盖拉辛救回,此后与盖拉辛相依为命,本以为木木将会与盖拉辛生活直到死,但却遭世俗的摒弃,最终未能陪伴盖拉辛的生活,从木木的身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结局了。
而《木木》的结尾,太太死了,她的子女们“遣散家奴,让他们缴年租谁会自由”,这似乎是对人们现实的生活给予了一线希望,而盖拉辛的出走也反映出他对于压迫的无言的反抗,盖拉辛也因此付出了爱情等诸多宝贵的东西。
在这篇作品中,每个人物实际上都反映出他们个体的悲哀,而每个个体都悲哀,则正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