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无意中看了一下《中国诗词大会》,对于12岁的钟斯婕与18岁敬其璋的PK颇有感慨。
一开始看到钟出场时,有一道题她的回答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当解释为什么选择葡萄为《诗经名物图解》里不曾出现的植物时,她的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淡定让人感觉惊艳。
这个12岁的女孩不简单啊!
但是接下来看她与男生的比赛就觉得,还是火候不到。她那种超出年龄的淡定让人觉得不太喜欢,甚至让人心疼,是不是强行被灌输许多超出阅历的诗,以致看起来有种不自然的淡定。
反倒是敬其璋,在两个回合中都超过她,学识更多,却并没见得有多么老成持重,反而更加朝气蓬勃和青春洋溢。
钟斯婕在最后失败下场时说,她真的没有读到过以“苦”字开头的诗。这的确是很有可能的,但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这么有名的诗都没读过的话,究竟还是说明火候不够。
董卿情商非常高,没有像我想的那样提示这句诗,却说:“比赛就是这样,即便你准备得再好,也有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钟斯婕在整场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淡定,而且她的学习态度,好学的精神,还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姑娘告别时还是淡定地笑着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把这份对诗词的喜爱埋在心底,让它生根发芽,最终开为人生路边最绚烂的花。”
话说得很好了,可终究感觉有点别扭,这种对结果的豁达(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最后的“最终开为人生路边最绚烂的花”的执着于结果,感觉还是有点矛盾啊,而且这种表达看得太多了,并不想买账。
我更希望看到她的直率。当然这可能是我苛求了,因为自己说话直率,就希望看到别人也直率一点。
我以前也认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可现在突然觉得结果也是同样重要的。比如董卿的主持生涯长盛不衰,比如钟斯婕对手的胜利,本身就是实力的证明,就如董卿下一场所说的真心话,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
不要在还没做到时就看淡一切成功或胜利,这种姿态给人的感觉怎么讲?
就是还没经历过一些事的人,就盲目接受了别人嚼过馍后分享的滋味,然后把别人的感觉说成是自己的感受,强作淡定和看透。这会让人感觉有点假,或别扭。
做菜也是这样,有的厨师总怪众口难调,其实也不想想自己做菜的火候到底够不够,材料是否真好,是否足够。
虽然众口难调,但名厨做的菜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还买账?
正如《四大名著中的四组人物,八种人生,悟透又可以通透三分》中所言,这八个名著中的人物,虽然都不完美,但因为其某些方面的确有特异之处,性灵都扎得足够深,所以都成了大众喜爱的人物。虽然依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他们每个人的粉丝都众多。
这也就是说,当一样菜之所以成为名菜,不仅是它的材料真、鲜或好,还要火候恰当,于是就算不是人人喜爱,每个品尝的人也会承认,它某一方面确实够味儿,够意思。
人生不是同样如此?在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的那些人,虽然不会被所有人喜欢,但他一定在某一方面有足够的、无可辩驳的成就让人认可。
所以,在自己付出了很多,以为自己做得很不错了,但还是没有成功时怨天尤人,不就是自己火候还不够又急于求成的表现吗?火候(努力与实力)够了,自然就多人认可了。
就像王君老师在《【王君青春语文专栏】向我的天空致敬:奇人海亮》里说她的好朋友海亮那样,奇人海亮有很多奇特之处,但在评特级教师时,就是因为文章发表得少了点,以致评特级教师时众口交赞,却终究与机会擦肩而过。或者,这也就是火候不到吧!
“做羹要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过了,事情就焦。”
——王家卫《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