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oy等风来
1.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评价这个词没有好印象。因为虽然从词褒贬性来看,评价是一个双性词,单独说无法确定这个评价的好坏。但是在我们这个言论自由的自媒体时代,太多不负责任的评价的产出,太多没有价值的吐槽的出现,太多不分是非的水军的发掘,让这个词语充满了恶意。
我们之前常说一个词语叫“评头论足”,就是指男性私下里评论女性外貌俗事的词语,如今的评价便不自觉的沾上了这个词语的干系。从这个层面上讲,像我们常见的“护犊评”“地图炮”都属于“毒药”式的评价。这种恶意评论不仅会混淆当事人的是非观念,有时还会颠倒黑白,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基于个人的言论自由和网络空间的开放特点,各式各样的评论可以充斥我们的眼球,针对他们的回应也是千奇百怪。
到底是刺头碰刺头,还是宝剑遇剑鞘,这种多样化的现象就产生了所谓“评价效应”。“评价效应”是我自己总结的名词,它不像鸡生蛋那样一论不休,而是会在演变中分化几级,形成了“站边”这种评论体系。
2.
其实,评价是周遭人对于你个人行为形象的见解,于客观角度本应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这里类似于唐太宗的“铜镜理论”。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个人,每个群体都具有评价他人的权利和有承担评价的义务。
从出生起,我们就面临着各种各样对我们天赋、样貌、成绩等一系列的评价。这其中亲友所说的最多,大多是出于好意的谈吐。待我们慢慢长大,接触了网络、社会这些大的社交群体,由于群体素质阶层的参差不齐,对于事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不同,就难免产生了一些分歧,于是就产生了评价的碰撞火花,我们一般叫做“互怼”。
向来评价都是起一个“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我们就是在别人的眼光中审视自己,改变完善自己,然后不断进步。从这点来看,评价确实是我们个体彰显个人坐标和能力的一个原动力。
3.
可是前面所说的一切的结果都是顺水推舟的结果,其仰仗的“水”就是我们的心理量度,也就是“理”。这个理,可以说是埋在人心中的那个潜意识,也可以说是众人都承认的一个标尺。如果有人打破了这个理来胡诌八扯,自然也就会把理性的评价变成非理智的争执。
很常见的例子就是目前的一些追星狂热分子,不但不满足于对明星自愿展示的空间的评论和了解,还费尽心机窥探私生活拿来当做网络评论的噱头,让明星困苦不堪;一些人不愿承认爱豆的不足,肆无忌惮的怒怼指出这些不足的人,不仅丢了自己的素质和理智,还拖累了自己的爱豆被骂“粉丝没素质,脑残粉巨多”。还有诸如虚假评论,雇佣评论等等不“理”现象,让评论这个名词集体遭殃,存在感一路飙升,好名头一路下降。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不足和不理智的地方,通过阅读评论我们可以最直观的感受到别人的感觉,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加以匡正。有的人穷追不舍,到头来反落得骂名。有时候气是要争,但是也要看在不在理,若是不在理,再大的气发出来也会被人当做神经病似的叫嚣。
所以评论的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听从评论的人的心态和气量决定。我们理应把心放低一些,去包容去思考这些言辞,这样才能彰显出新时代的网络公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