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36:《幸福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2》(幸せにな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II,直译:获得幸福的勇气——自我启发的源头「阿德勒」的教诲二),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Ichiro
Kishimi)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Fumitake
Koga)于2016年合作出版的一本通俗的哲学书。这本书是《被讨厌的勇气》续编,仍然是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的「阿德勒」哲学思想中的两个大的方面:教育的问题以及人生的三大课题——工作、交友和爱。

引言

青年自上次与哲人探讨了「阿德勒」的哲学思想之后,青年便开始践行「阿德勒」的思想,辞去了大学图书馆的工作,在初中母校谋得一份教师工作。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践行「阿德勒」的思想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于是青年又与哲人进行一次辩驳。

哲人说,我并没有把阿德勒思想说成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阿德勒心理学是一种最容易被误解也是最难理解的思想。假如有人一接触阿德勒思想便立即感激地说「活得更加轻松了」,那么这个人一定是大大误解了阿德勒。因为,如果真正理解了阿德勒对我们提出的要求,那就一定会震惊于他的严厉。

阿德勒所说的爱是一个最严肃也最能考验人们勇气的课题。幸福并非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在幸福之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向前。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哲学与宗教

要说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也就是那种拥有证伪可能性的科学,那应该不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在不具有证伪可能性这个意义上,三者都与科学的定义存在矛盾之处。这是事实。

阿德勒哲学和宗教究竟有什么区别?宗教、哲学以及科学,它们的出发点都一样。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哪里;然后,我们应该如何活着。以这些问题为出发点的就是宗教、哲学、科学。

与仅限于客观事实认定的科学不同,哲学或宗教的研究范畴深入到人类的「真」「善」「美」。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要点。

哲学和宗教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有「故事」。宗教是通过故事来解释世界。在这里,可以说神是说明世界的重大故事的主人公。与此相对,哲学则拒绝故事。哲学通过没有主人公的抽象概念来解释世界。

近代哲学巨匠康德曾经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与其说哲学是一门学问,不如说它是一种生存「态度」。

自立

「课题分离」人生中的一切事物都根据「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划分为「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来考虑。

阿德勒说:「你并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不必畏惧他人的视线,不必在意他人的评价,也不需要寻求他人的认可。尽管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也就是既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到底是谁的课题,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就是只需要考虑一下「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承担」。

在阿德勒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并不被认为是「治疗」,而被看成是「再教育」的机会。教育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自立」。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都有极力逃脱无力状态不断追求进步的需求,也就是「优越性追求」。人都追求自由,追求脱离无力而不自由状态之后的「自立」。这是一种根本性的需求。

当然,关于一些不懂的事情,那些懂得的人必须进行传授。周围的人必须进行帮助。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这里的「知识」不仅仅指学问,还包括人如何幸福生活的「知识」。也就是,人应该如何在共同体中生活,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才能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识「我」,认识「你」,了解人的本性,理解人的理想状态。阿德勒把这种知识叫作「人格知识」。

这种人格知识无法从书本上获得,只能从与他人交往的人际关系实践中学习。心理咨询师就是帮助来访者「自立」,共同思考自立所需要的「人格知识」。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以下两点: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也有以下两点:「我有能力」的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不仅仅是心理咨询,即使在教育现场,这四点也非常重要。

即使对于我们这些莫名感到生活艰辛的成年人也是一样。因为也有很多成年人无法达到这些目标,为社会生活所苦恼。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指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所在。教育是沦为强制性的「干涉」,还是止于促其自立的「帮助」?这完全取决于教育者、咨询师以及指导者的态度。

尊重

教育、指导、帮助都以「自立」为目标的时候,其入口在「尊重」。「教的一方」要尊重「被教的一方」。没有尊重的地方无法产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关系就不能顺畅交流。

因为最根源的是要「尊重人」。并不是指尊重特定的他人,而是指尊重所有的他人,包括家人、朋友、擦肩而过的陌路人,甚至是素未谋面的异国人等。

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并认识到其独特个性的能力。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可以说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首先要看真实的那个人。你还什么也没有看,也不想看。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要努力去发现那个人本身的价值,并且进一步帮助其成长发展,这才是尊重。在企图操控和矫正他人的态度中根本没有丝毫尊重。

如果认可其真实状态,那些问题儿童会改变吗?那不是你能控制的事情,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会改变。但是,有了你的尊重,每个学生都会接纳自我并找回自立的勇气。是否好好利用找回的勇气,那就要看学生们自己了。

即使你能将其带到水边也无法强迫其喝水。不管你是多么优秀的教育者都无法保证他们一定会有所改变。但是,正因为无法保证,所以才需要无条件的尊重。首先必须从「你」开始。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管结果如何都要踏出最初一步的是「你」。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多么有权势的人都无法强迫的事情只有两样:「尊重」和「爱」。相互之间一旦不存在尊重,也就不会有人性化的「关系」。

关心「他人兴趣」

「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讲就是对形成社会的「他人」的关心。也就是不要执着于自我,而要对他人给予关心。按照这种指南去做,自然就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那个人」。这就是最好的尊重。守护并关心对方的尊严。第一步是:关心「他人兴趣」。

不是我们向其推荐什么。只是去关心「孩子们的兴趣」。不是「陪你玩」,而是自己也投入其中愉快地享受。这时孩子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被认可、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而不是仅仅被当作一个孩子。

这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都必需的尊重的具体的第一步。无论是公司里的人际关系还是恋人间的关系,抑或是国际关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需要对「他人兴趣」给予更多关心。

关于共同体感觉,阿德勒喜欢这样讲,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阿德勒这样建议:首先想一想「假如我拥有和此人一样的心灵和人生情况会如何?」。如此一来,你就会意识到「自己也一定会面临和此人一样的课题吧」,于是也就能理解他人。继而就能够想象到「自己也一定会采取和此人一样的做法吧」。

我们一般认为的共鸣,也就是想着「我也是一样的心情」去同意对方的意见,其实这只不过是赞同而非共鸣。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只要是技术,你也可以掌握。

正因为他们是人,才必须给予最大的尊重。不俯视、不仰视、不讨好、平等以待,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产生共鸣。通过你的身体力行来向他们展示什么是尊重。阿德勒说「怯懦会传染。勇气也会传染」。当然,「尊重」也会传染。

由你开始。即使没人理解和赞同,你也必须首先点亮火把,展示勇气和尊重。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数米,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你所举着的火把。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火把,数十数百的人们都会被这些火把照亮。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主张。无论过去发生什么,那都不起决定作用。过去有没有精神创伤都没有关系,因为人并不是受过去的「原因」驱动,而是按照现在的「目的」活着。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处」的你自己。

我们并不是受过去精神创伤摆布的脆弱存在。阿德勒思想本身就是基于对人的尊严与潜能的强烈信赖,他认为「人随时可以决定自我」。

我们随时都可以决定自我,可以选择新的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难改变自己。虽然很想改变,但却无法改变。因为其实是不想改变。变化就意味着「死亡」。

假设你现在正为人生而苦思焦虑,很想改变自己。但是,改变自己就意味着抛弃「过去的自己」,否定「过去的自己」,压制「过去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把「过去的自己」送进坟墓,之后会作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无论对现状多么不满,能够选择「死」吗?能够投身于深不见底的黑暗吗?这并不容易做到。所以,人们不想改变,无论多么痛苦也想「维持现状」。并且,还要为「维持现状」这一选择寻找一些合适的借口。

我们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只有根据千人千样的「现在」而被着色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所谓的过去,并不是无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

你的「现在」决定了过去

历史是被时代掌权者不断篡改的一个巨大故事。历史常常按照掌权者制定的是非观被巧妙地篡改。一切年表和史书都是被篡改过的伪书,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时代掌权者的正统性。在这里,根本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去」。

假设在某个国家,某个武装组织策划了武装政变。一旦被镇压,政变以失败告终,他们就会以逆贼的罪名被写进历史。另一方面,如果政变成功,政权被打倒,他们就会作为对抗暴政的英雄名垂青史。所以说历史常常被胜者改写。

我们个人也一样。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会被随意改写。

关于记忆,请你这样想。人会从过去发生的庞大事件系统中只选择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并赋予其意义,继而当作自己的记忆。反过来说就是不符合现在「目的」的事件会被抹掉。

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使用心理学」就在于「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一观点。并非是过去决定「现在」,而是你的「现在」决定着过去。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谁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有悲伤和挫折以及追悔莫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把过去发生的悲剧说成是「教训」或「回忆」,而有的人则把其当成至今不敢触及的精神创伤呢?

这并不是被过去所束缚,其实是自己需要把过去着上「不幸」的颜色。若是说得再严重些,那就是企图借悲剧这一劣酒来忘却不得志的「现在」的痛苦。

我正因为相信人的潜能才否定沉溺于悲剧的做法。

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大多讲的就是这两种情况:一种是「可恶的他人」,一种是「可怜的自己」。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遭到的不幸,抑或是深恶痛绝地控诉责难自己的他人或者将自己卷入其中的社会。

无论你怎么谴责「可恶的他人」、倾诉「可怜的自己」,也无论能够得到别人多么充分的理解,即使可以获得一时的安慰,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我们应该谈论的正是这一点「以后怎么做?」。既不需要「可恶的他人」,也不需要「可怜的自己」。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赏罚」

问题行为的「目的」是什么

教室是一个民主国家。班级的主权不属于教师而是属于学生们。并且,班级规则必须根据学生们的协商制定。首先要从这一原则开始。在教的时候不需要责备性的语言。请不要忘记这个原则。

现代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人的问题行为全都处于这五个阶段之中。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对于他们的付出,父母或教师、上司或同事没有给予任何表扬的话,不满,甚至还会气愤。

他们并不是在做「好事」,只不过是在做「能获得表扬的事」。他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就是「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通过表示「尊重」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即使不「特别」也有价值。

第二个阶段:引起关注。「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想要在班级取得特权地位,想要在自己所属的共同体中获得明确的「位置」,这才是他们真正目的所在。

积极的孩子会通过破坏社会或学校的小规则,也就是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消极的孩子们会表现出学习能力极其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一些行为特征,希望以此来获得关注。也就是企图通过扮演无能来引起关注、获得特别的地位。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即使通过被批评的形式也想自己的存在被认可并取得特别地位,这就是他们的愿望。

第三个阶段:权力争斗。不服从任何人,反复挑衅,发起挑战,企图通过挑战胜利来炫耀自己的「力量」,并以此获得特权地位。

第四个阶段:复仇。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的复仇。

当发现这种爱的欲望无法实现的时候,人就会转而寻求「憎恶」。在憎恶的感情中关注我。就是这么一种心理。他们的目标不是「坏事」,而是反复做「对方讨厌的事」。

第五个阶段:证明无能。对人生绝望,打心底里厌恶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并且,为了避免再次体会这种绝望就去逃避一切课题。向周围人表明,「因为我如此无能,所以不要给我任何课题,我根本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为了不再受伤。其认为「也许能办到」而致力其中结果却失败,还不如一开始就认定「不可能办到」而放弃更加轻松。因为这样做不用担心再次受到打击。

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目的——「归属感」,也就是「确保自己在共同体中的特别地位」。在上面五个阶段中,前面三个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但后面两个阶段只能由专业人事来处理。

暴力

你应该做的是关注他们的「目的」,与他们一起思考「以后怎么做」。「传达」只不过是交流的入口,最终目标是达成协议。如果仅仅是传达,那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在传达的内容被理解并达成一定协议的时候,交流才有意义。

如果诉诸暴力,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就可以推行自己的要求,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能够令对方屈服。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道德标准往往会随着时代或情况而发生变化,仅仅靠道德标准去评判他人,这很危险,因为过去也有崇尚暴力的时代。

企图通过行使暴力性的「力量」来控制对方这一事实根本不可能改变。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阿德勒说「发怒是使人和人之间变得疏远的感情」。

一味地关注「无法改变的事情」,感叹「所以不可能」。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的「可以改变的事情」

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康德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他所使用的「理智」一词,我们可以理解为从理性到感性的一切「能力」。

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一定要拿出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

为什么人要把自己置于「未成年状态」呢?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人为什么要拒绝自立呢?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着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

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以及负责组织运营的领导必须时时树立起「自立」目标。不期待学生的感谢,而是能够为「自立」这一远大目标做出贡献,教育者要拥有这种奉献精神,唯有在奉献精神中找到幸福。幸福的本质是「奉献精神」。

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第三章 由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褒奖带来竞争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人们并不是支持领导的人格或思想信条,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

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不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

争夺胜利或名次的竞争原理自然而然地会发展为「纵向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胜者和败者,就会产生相应的上下关系。

贯彻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倡的「横向关系」的是协作原理。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自我认同」的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泯然众人」。无可替代的「这个我」不要做「芸芸大众」,任何时候都必须确保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绝对不能被动摇。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正因为我们自己无法树立自信,所以才需要他人的认同!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

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弥赛亚情结」。它是一种想要成为弥赛亚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

人受到自卑感刺激的时候就会想用愤怒的感情进行解决。

阿德勒并非是作为工作、作为职业人来面对她,而是作为一个朋友与之相处。至今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逃避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人生课题」。

第四章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是「信任」,还是「信赖」?

人的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所说的「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都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阿德勒提出的「工作」「交友」「爱」这三大人生课题。它们都与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密切相关。工作和交友就是「是信任还是信赖?」的区别。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而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的课题

分工是人类补偿身体劣势而发明出的罕见的生存战略……这就是阿德勒的最终结论。

对阿德勒来说,「工作课题」并非单纯的劳动课题,而是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为前提的「分工课题」。

人为什么要劳动呢?为了生存,为了在这个严酷的自然中活下去。人为什么要形成社会呢?为了劳动,为了分工,生存、劳动以及建立社会,这三者之间密不可分。

追求利己心的结果就是「他者贡献」。如果站在分工这一观点上考虑,职业不分贵贱。国家元首、企业老板、农民、工人或者是一般不被认为是职业的专职主妇,一切工作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只是我们分工不同而已。

人的价值由如何完成共同体中自己被分配的分工任务来决定。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于自己的工作。一切都是「共同体中必须有人去做的事情」,并不分优劣。假如有优劣的话,也只是致力于工作的态度。

最危险的就是提出何为善何为恶之类并不明朗的「正义」。醉心于正义的人无法认同异于自己的价值观,最终往往会发展为「正义的干涉」。

能否「信赖」他人与能否尊重他人紧密相关。「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无论什么样的对象,都可以去「尊重」去「信赖」。因为这并非由环境或对象所左右,而是取决于你自己的决心。

主动「信赖」

信赖并非是盲信。质疑那个人的思想信条或者是他说的话。独立思考,保留自己的想法,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做的是即使那个人撒了谎,也依然相信撒了谎的那个人。

越是有道理的话孩子越想排斥。为什么会排斥呢?因为父母根本不关注自己,也不信任自己,只是一味地说教。

我们只相信「信赖自己的人」的话,而不是靠「意见的对错」来判断对方。

小到普通人之间的口角大至国家间的战争,一切纷争都源于「我的正义」的冲突。「正义」会随着时代、环境或立场而发生变化,哪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义和唯一的答案。过于相信「正确」是一种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找到一致点,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期待与他人联手……如果想要联手,就只有自己先伸出手。不管你是否信赖我,我都信赖你,继续信赖。这就是「无条件」的意思。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如果不能爱自己也就无法爱他人,如果不能信赖自己也就无法信赖他人。请你这样理解这句话。你之所以一直说「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你还没有做到真正喜欢自己,所以你才无法信赖他人,也无法信赖学生并与之建立交友关系。

正因为如此,你才想要通过工作获得归属感,想要通过在工作方面有所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怎么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归属感呢?「信赖」他人,建立交友关系,只有这一个办法。我们如果仅仅是投身于工作的话,根本无法获得幸福。

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想法。去相信作为「无法理解的存在」的他人,这就是信赖。正因为我们人类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以才只能选择信赖。

如果想要让世界远离战争,首先必须自己从争斗中解放出来。如果你想要获得学生们的信赖,首先自己必须信赖学生。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大家指手画脚,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的自己先迈出第一步。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人类并非只有在遇到考试、就职或结婚之类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生大事的时候才需要面对考验及决断。对于我们来说,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种考验,在「此时此刻」的日常中也需要做出许许多多的重大决断。逃避这些考验的人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讨论天下大事之前,请首先去关心自己的邻人,关注平凡日常中的人际关系。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尊重他人,这是「给予」行为。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爱并非「被动坠入」

阿德勒就是一位质疑社会常识,挖掘其他角度,提倡「反常识」的哲学家。

爱需要培养起来。正因为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阿德勒关注的是电影拉上帷幕之后,两个人结合以后的「关系」。即使从热烈相爱到结婚,那也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他一贯主张的是能动的爱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人的方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但是,我们没有学习完成它的「方法」。

变换人生的「主语」

阿德勒说过:我们都是只有在感到「我对某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之后,才能获得「可以在这里」之类的归属感。如果我们拥有「我对别人有用」之类的主观感觉也就是贡献感,这就足够了。

我们通过工作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我们通过交友关系可以感受到自己对别人有用,如果是这样,幸福就在其中。彻底追求「我的幸福」的结果就是给别人带来幸福,分工关系成立,可以说是健全的利益交换发挥作用。通过一味信赖、一味给予的利他态度,交友关系才会产生。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关于人生的所有选择,都遵循这一顺序。既不优先考虑「我」的幸福,也不只是满足「你」的幸福,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就是这么回事。

既「不」是利己又「不」是利他。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既不是利己心又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新的准则下生活。为了获得幸福生活,就应该让「自我」消失。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通过爱让两个人过上幸福生活。因为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要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人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世界观或人生观。而爱就是将「我」这一人生主语变成「我们」。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

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我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其目标只能是「如何被爱」。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我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孩子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摸清父母的性格、脾气,如果有兄弟姐妹就会衡量其位置关系、思量各自性格,在充分考虑什么样的「我」才会被爱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自立既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方面的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也许对你来说,重要的是「与大家不同」。如果从事与父亲和哥哥一样的工作,就无法获得关注,体会不到自己的价值。

被认同需求所束缚,活着只考虑如何被他人爱或者怎样获得他人的认同,就连自己选择的教育者这条路或许也是以「获得他人认同」为目的的「他人希望的我」的人生。

要想摆脱被给予的爱的支配,只能拥有自己的爱。主动去爱,既不是等待被爱也不是等待命运安排,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爱某个人。唯有如此。

人们害怕「去爱」

爱和勇气密切相连。你还不懂爱,惧怕爱,回避爱,因此,依然保留着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因为你缺乏拥抱爱的勇气。弗洛姆所说的「主动去爱」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担保。不管对方如何看自己,只是去爱,投身爱中。

我没什么优点,所以,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的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不解决课题的借口。分离课题。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没有足够的勇气涉足「关系」的人会怎么做呢?明明值得爱的人就在眼前,但却找各种理由退却,说什么「不是这个人」,并自欺欺人地认为「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根本不想进一步发展关系,亲手排除一切候选人。

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命运安排」,然后凭着直觉决定结婚。但这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命运,而仅仅是自己决心「相信是命运安排」。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相遇的形式如何都无所谓。如果下定决心从此建立真正的爱,面对「由两个人完成的课题」,那么,我们与任何人之间都有可能产生爱。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决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这一原则必须坚持。

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时,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的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东西。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不去想未知的将来也不去考虑根本不存在的命运,只是与眼前的伴侣一起舞动「现在」。

爱情和婚姻正如两个人一起跳的舞蹈,不去想将会走向何处,牵着对方的手,关注今天的幸福与此时此刻的感动,不停旋转不停律动。你们跳动过来的长长的舞蹈轨迹,人们就会称其为「命运」。

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如果是阿德勒的话,也许会把这里的「信念」换成「勇气」吧。你只有一点点勇气,所以,也就只能爱一点点。不具备爱的勇气,试图止步于孩童时代的被爱的生活方式。仅此而已。爱的勇气,也就是「获得幸福的勇气」。

只有爱。只想「轻松」或者「快乐」地活着的人即使能够得到短暂的快乐,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现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问题是获得贡献感的方法或者说生活方式。本来,人的存在本身就会对某些人有贡献。不是看得见的「行为」,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做着贡献。根本没必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

如果懂得爱并以「我们」为主语活着,事情就会发生变化。你就会感受到仅仅活着就可以互相贡献,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我们」。

如果仅仅是了解阿德勒、赞同阿德勒、接受阿德勒,人生并不会因此改变。人「最初的一步」很重要。只要跨越了第一步,就没有问题。当然,最大的转折点也是「最初的一步」。但是,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真正考验的是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致将要创造新时代的朋友们

请你记住,我们所拥有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无论是在与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以及与爱人之间的关系中,都是如此。

创造这种未来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来,这说明未来有无限可能。正因为我们看不清未来,所以才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虽然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在《后记》中说:「《幸福的勇气》是实践阿德勒思想、步入幸福生活的「指南」。也可以说是展示如何向着《被讨厌的勇气》中提出的目标前进的行动指南。」但这本书中提出的阿德勒的思想观点,仍然和《被讨厌的勇气》一样,质疑社会常识,从「反常识」的其他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易」的行动指南,理解并接受阿德勒的思想仍然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就好比我们要打碎自己多年的三观,然后按照阿德勒的思想重建三观。而人的改变本来就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并不是读完这本书就能轻易改变,也不是了解阿德勒的思想就能改变自己的观点。

思想并不像食物一样吃下去就能转化成身体的能量,思想更像是一块坚硬的铁块,只有经过自己的千锤万炼,才能像打铁一样打造成适合自己的工具。

相关文章:
一书35:《被讨厌的勇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