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去年郁老师的课开了之后,我第一时间买了课。
但是因为没有听音频课程的习惯,买了就放在那儿一直没听课。
直到前几天,想起来要去听一听课程。
结果这一听,第一节课就激起了我很强烈的情绪。
这个情绪是怀念,深刻的怀念。
作为一个四年哲学本科训练的娃儿,尽管学得很渣,但是这些内容都是以前背过学过的啊。
我是一个进了哲学系,却没有哲学基础的同学。
大一上的是通识课,具体叫什么已经忘记了,但是六大模块我基本都上成了XXX的哲学基础。
第一次上讨论课,从同组的同学那听到“康德”,整个人都是懵掉的状态。
王德峰的课一开始我还和同学还坐在第一排,结果因为吸不了二手烟而躲到了后面去。
整个人听哲学课的时候,只有崇拜的份。
到了第二年开始上哲学专业必修课,我才开始跟得上一点。
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一整本都读了下来,几近快背了下来才参加的闭卷考试拿下了A。
我最不擅长的就是闭卷考试了。
但是因为当时五门专业课门门都是期末考试,不得不坐在漫吧里整夜整夜地通宵复习。
大三开始选修课程,我读的课程大部分都是英文课。徐SIR的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等等,主要是为了想锻炼英文,走了一条自虐的道路。但是这大概也是我自己对哲学的喜好取向。
很多课是跟着我的学霸闺蜜电电一起上的,考试论文全靠她督促才坚持了下来。
我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读中文系,自己也对中国哲学一点兴趣都没有,因此中国哲学深入的课几乎都没有上过。
说来惭愧,除了一些我特别喜欢的哲学家,譬如叔本华和维特根斯坦,我在哲学系学习的东西可能到今天为止因为不怎么“用”已经不怎么回想得起来了。
出了哲学系,我是一个离哲学越来越远的同学。
但是哲学又是扎根在我生命里一个重要部分。
希望这门课,能帮我回想起起20岁那时候的记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