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的根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完美主义带来的焦虑。
完美主义在于想了很多,迟迟没有动手,希望一口气做一个最好的。但是像写论文、写文章、做设计这类需要创意的工作,你是没有办法做到完全做到把脑海里想的东西原原本本复制出来的。都是做着做着,灵感不断进来,混合上你原先的思路,在你动手的过程中才形成最后的你可以称之为“作品”的东西。
焦虑是因为完美主义产生了压力,害怕达不到目标,自己在那精神内耗了。精神内耗可不仅是影响情绪那么简单哦!你会发现这种压力带给你潜意识的是逃避。有一个非常火的TED演讲,以猴子的比喻精妙地形容了这一心理(再看一遍)。这种逃避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会让你无意识地刷手机玩游戏做一些能即时满足、奖励自己大脑的事。不知不觉几个小时过去了,等到被这些碎片化无意义事件消耗了大量精力,你才会意识到疲惫。想到本该做的事情的,你会后悔不已。如果没到那个deadline,可能会继续陷在这个模式里。如果到了deadline,可能你要熬夜赶工,做一个远远赶不上预期的“不完美的作品”。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能理解拖延症的内在原理。似乎这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想着做到完美,不要给自己制造焦虑就行啦。但是在实践当中,能完全这两件事的人,不到10%吧。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对目标的美好期望,当然会希望做到完美。我们又实在能力有限,难免会担心做出的东西满足不了预期。所以,当你跟这样的拖延斗智斗勇地徘徊,怎样才能克服呢?
与其说克服它,我想说倒不如接纳它。接纳自己有拖延症,更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完美主义和焦虑,不要因为觉得这样不好,不断产生想要克服的心力,然后又无力克服,继续在负面情绪和负面能量里打转。
我观察了自己很多对治拖延症的方式,偶尔抵御成功,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失败的。我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地按照时间计划表,按部就班地完成很多的“to do list”,我也没有做到像各种励志书籍中的名人那样自律。但每年我对个人和对工作总结的时候,还是发现自己原来做了那么多事情。原来时间的积累才是重要的,很多事情需要一个过程,何必强行自律搞得太心累,我是不是应该更享受那个过程一些呢?
除了调整自己心态的这些心法之外,我也发现了一些实际可行的方法。
一个就是在时间还充裕的时候,不要想“一口气吃个胖子”。比如是大学生要写论文,别想着一口气写成最终稿,也不要担心写不出来。每天固定地只花一个小时完全不被打扰的时间在这件事情上面,到了一个小时,如果还有心情有灵感,就继续写写。如果进展不大的话,就不死磕。但其实当你调整好心态和自身状态的时候,很少会觉得一点进展都没有。因为没有内耗,你的一切努力它必然会产出啊!
另一个是“摆烂法”。疯狂刷手机,刷到眼睛疼,熬夜玩游戏,累到极点。最后你会觉得手机、游戏完全不能给你带来满足感了,看到它们就想吐了。然后开始认认真真做该做的事情。不过这种方式挺伤身体的,但有些事时候很必要。因为反反复复经历这个过程就会很长记性了。以后在某个任务初期,就会比较有意识地实施上一个方法,然后注意调整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