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很流行一句话:90后的你,孤独吗?
有人答曰:这个世界上,谁不孤独?
的确,不止90后,现在这个社会,好像谁人都难逃孤独这个梦魇。
各大营销号,各大公众号里,大同小异的,都在活跃着这类似的文字,他们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应该去享受孤独,应当抓住这个孤独的罅隙去看书、去游玩、去长见识、去提升自己。可是,他们真的孤独过吗?他们懂得孤独给人带来的绝望吗?他们只是躲在屏幕背后,操控着文字,贩售孤独,博取同情,赚取流量,为自己牟利罢了,他们真的知道,一个人孤独寂寥时的熬煎吗?
他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一个人打包行囊,远离故土,辞别亲人,外出求学,工作;
一个人敲着键盘上着班,拿着不高的工资,持续着加不完的班;
一个人吃着永远吃不完的外卖 ; 蜷缩在狭小阴暗,房租还死贵的出租房里,被黑暗笼罩;
一个人去海底捞吃个火锅暖暖胃,服务员贴心地在你对面摆个可爱的布偶娃娃;
一个人出去旅行,碰见个绝世的景致,想留个纪念,身旁却连个帮忙拍张照的人都没有;
一个人在冬夜里,听着窗外的北风呼啸,霜花漫天,孤枕难眠;
一个人忍受着春节里热闹的烟花爆竹,眼眶里噙着泪,痴痴地望着窗外思念遥远的亲人;
一个人拖着病体,去医院挂号、开单、检查、动手术、拿药。动手术前,医生还补充这么一句:打麻醉必须要有亲友陪同;
一个人. . . . . .
当你走在熙攘的人群里,看着人家三两成群,而你孑然一身。当你闲庭信步在公园的草坪上,看见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享受假日时光,而你依旧孤单落寞。当你饶有兴致地去看一场电影,邻座的小情侣一口一口甜蜜地互喂爆米花,而你只得无可奈何地咽下这份狗粮的时候,这样的反差,你还喜欢孤独吗?
而且,你们知道吗?孤独实际上,是一种情绪创伤,孤独也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危险因素。
首先,长时间的孤独,可能使人对各种身心疾病更急易感。
如抑郁症,人体的心理和生理是有关联的,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和体内多巴胺和5羟色胺有很大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损害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孤独在其中便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了抑郁,孤独还可能导致自杀倾向行为、和敌意、攻击行为以及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电影中的变态杀手无不都是只身一人,长期被孤独所侵蚀,最后一步步演变到不可收场的地步。
其次,在如今发达的社交网络时代,孤独会像病毒一样互相传染。
即文章开头提到的各大营销号、公众号。 他们在网络上贩售孤独,利用孤独心理与他人产生联结,意图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互相慰藉,然而这并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孤独。
另外,现在网络成瘾很大的一个群体便是“孤独患者”,因为在现实中缺乏有质量有价值的社会关系和支持网络,所以他们只好转而投身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幻想着在这个匿名的虚拟世界中做一个万众瞩目的人物,希望能被千万的匿名观众所关注。当这些孤独者们成为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者时,孤独感会被传染,那些原本仅有一点社交退缩的人,很轻易地就会被这个虚拟的孤独狂欢深深吸引,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孤独患者”在虚拟的世界中聚集,这种缺少现实基础和联结的状态就会在社交网络中传染开来,病毒式扩散。
除此之外,孤独还可能造成心理创伤,使人产生自我封闭。经年累月的孤独会麻痹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从而导致在行为上会越发退缩,不再参与社会交往,久而久之会让人的社交技能也逐渐衰退,从而证实孤独者没有能力去建立社交关系,产生恶性循环。
孤独,其实是一件逆人性地行为。孤独的危害是极大的,足以摧毁一个人。
所以,请不要再鼓吹孤独论,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紧闭的门窗,让自己多接触外界,多交交朋友,多出门走一走,享受一下夏日里洒在肩上的阳光有多么的温暖。约上三五好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喝个下午茶,三言两语的闲谈中,消磨时光,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人,本就属于群居动物,请不要再贩售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