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聊的用户故事
我有酒,你有故事吗?我们可以彼此说说故事,但这故事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受众群体的。学习做过产品,跟一群大脑强悍程序员沟通,难免磕磕绊绊。现在学习做培训版块,记得J告诉我 用故事来沟通和交流,省了不少事,也少惹了很多麻烦。
他是产品经理当然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有场景思维,要有同理心,要有“零秒变小白”的能力。当然这些都是很好的思维习惯,但说多了容易形成某种幻觉,以为自己就是这么干的,最后麻木了不以为意。所以要时常问自己,是不是真的站在了受众群体的角度,是否真正理解了最真实他们舍去场景。其实这种场景思维不只局限于事件本身上,将这种方式应用在每个环节的角色上,会大大降低沟通成本。可使每个角色都更加了解自己参与的产品,更有成就感和责任感。
用故事进行沟通
同理心说得容易,其实做起来相当困难,大家不自觉地就会从自我出发,以为其他人都跟自己一样,你认为的就是别人认为的。以下是沟通过程模型图,先简单介绍下,发送方在沟通过程中处于信息传递的主动地位,是沟通的起点。发送方将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编码,编码后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语言、文字、图形、动作或表情等等。通过不同的媒介(面对面、电话、电邮、互联网聊天等)与接受者进行交流。在传递过程中会对信息产生干扰的一切因素都可称作噪音,噪音越大,信息传递障碍越大,效率也越低。接受者处于沟通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对接受到信息需要进行解码,转化成需要的信息。
拿个实际工作例子来说,老板或运营部的人,准备将客户的需求传达给产品人员,假设他们都真正理解了客户的诉求(信息度100%),经过自己整理编码,信息完整度可能降到90%,然后经过一部分的噪音干扰,产品人员得到的信息可能降到80%,最后被自己的思维处理过滤,估计只剩不到一半的准确信息了。
谁要用这个功能?
使用这个功能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时候会用?
...
负责任的人员会刨根问底,去挖掘对方真正的需求。否则只根据不到一半的信息度进行设计,浪费设计人员时间不说,还打击人家信心,同时影响整个产品进度。
经过几次这种低效沟通后,寻找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我们开始用说故事的方式进行传达,因为不是C端产品,很多场景实际上是无法亲自体会的。而通过情景代入的确是个好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创建场景列表,在与需求方沟通的时候,随手记录场景需求
将场景需求拆解成场景步骤,列出每个步骤对应的角色
对每个场景步骤继续拆解成功能,得到功能列表
然而大家的知识背景、技术水平、思维结构差别很大,他们关心侧重点也不同。所以非常有效的一个方式便是讲故事,对于每一个小功能模块,都可以概括成,谁(用户角色)在什么情况下为了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做什么(功能),成功了会怎么样,失败了又会怎么样...这样的沟通至少让大家先理解了产品目标,保证大家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
用故事进行事件描述
沟通事件是由粗到细的活儿,都是在“讲故事”。以下是信息传递模型,这个模型其实与上面说的沟通模型大同小异,重点是加入了逻辑思维、故事思维和受众思维,如果能将这三种思维在信息传递中利用起来,将会大大提高传递的效率。
比如写作,就是为了传递作者的信息。利用这个模型,写作的一般步骤可以归纳为:
1)先用受众思维,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素材;
2)再借助逻辑思维和故事思维,组织信息,写作成文。
同理,我们的产品设计也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故而可概括为:
1)先用故事思维理解用户需求;
2)然后运用受众思维和逻辑思维,设计合理框架结构和事件的交互。
总结
大家都爱听故事,就像一篇学术论文和一篇小说,想必大家都更喜欢看小说。所以现在才有越来越多的作者将专业文章写得通俗易懂,各种举例讲故事。以上只是说了两大方面,其实在项目验收,场景测试时,都可以“讲故事”,如果连我的故事线都走不通,还有必要进行功能测试吗?还有给客户演示,别以为做几张很炫酷的PPT,然后截几张产品图片就很OK了,其实这样客户往往不会买单的。还是要说故事,模拟场景,使用不同角色账号登录系统,说一个完美而顺畅的故事,继而打动受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