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让我看到西贝作为餐饮企业承担了什么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文中写道:“华与华重新定义了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业务,而不是义务。企业社会责任是说企业不是去捐款,而是通过做好自己的产品,把好产品质量关来服务社会。”
这里端正了我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属于企业业务战略的一部分,要把它当做业务来规划、安排、执行,而不是将其视为义务和公益活动,不定时随心情地去做。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做好自己的产品,把好产品质量关来服务社会。”
这让我看到,当企业谈及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首先要做好的是向内把握好自己生产的产品质量,通过为社会提供好的产品服务社会是基本线。
这又让我回想起了华杉老师谈到的「产品同质化」,“产品同质化是个伪命题,说‘产品同质化’的,都是不愿意或没能力在产品上下功夫的。认真做产品的人,他不光不承认他的产品跟别人同质化,他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同行,因为耻于与那些‘同质化’的人为伍。经营的立足点,永远是在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价值创新上。”
认真做产品,把产品做好,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价值,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西贝承担了什么社会责任呢?
西贝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将传统手艺开发成一个个产品传承了下去,既给民间手工艺人带来了致富的渠道,也给全国的顾客带来了传统美食,还使得传统民间手艺得到延续和传承。一举三得。
借助《舌尖上的中国12》两季的势能,开发出黄馍馍和张爷爷挂面两个现象级爆品。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锁定了“水盆羊肉”这个产品作为新一年的主打产品,并为其制作了“极具食欲感”的广告片和“更具传播力的产品购买理由”时,实际上在门店呈现的效果并不佳,“水盆羊肉”最终没有留在西贝的菜单上。
“水盆羊肉”在门店效果不佳的原因,一方面是:“水盆羊肉是个喝汤的产品,500斤肉才熬出一锅汤,售价在59元左右的一个汤菜,但是名字却像个肉菜。产品本身的价格和价值感不对等。”另一方面是:“《舌尖3》的势能也远不如《舌尖1、2》。观众对产品的兴趣也远不如前了,所以舌尖系列纪录片草草收场,再无续集。”
这两方面综合在一起,使得这一道传统美食没有在西贝火起来并留在菜单上传承下去。
文中写道:“品牌借势,本身不是一件可持续的事情,要碰运气。但是持续的品牌管理,不能靠运气。之后我们和西北开始探索基于产品主题化传播,开启了营销日历的时代。”
这让我看到,借势《舌尖123》的热度来研发打造爆品,运气成分很大,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向外借势不同的是,打造品牌营销日历是向内的积累,积累品牌自身的流量,是稳定的,确定的,年年有积累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