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林语堂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阿城说:读书是在建构,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和趣味体系。许国璋说:你要跟我说话,我首先要看你有多少文化内涵。胡兰成说:宁波人过日子,兴兴头头的,但是缺少回味。梁漱溟说:生活是无尽的意欲,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
遇事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平静、坚毅、果决、隐忍,因为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其实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你读过的书和遇到的人。庄子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对一般的青年人来说,因为他看的(书和事)少,所以说话的欲望强。
高小松说:“年轻人与中年以上不是代沟,是知识结构沟” “很多东西(现在青年人的)扫一眼就行,因他太直白,思维就是一条线”“思维需要营养啊,比如《十日谈》《三言二拍》”。谢野晶子夫人说: “要读硬性的书,哲学、心理学、历史、动植物学,养成细密的观察与精确的判断力” “ 读着可以磨炼理性,养成深锐的判断力的书籍,会觉得普通甜俗的小说有点无聊,读不下去了”。阿城说:读的越多,你就改变了,为什么?读的越多越不尖锐,读少时尖锐。
历史和哲学可以增加你的深度。胡适对齐帮媛讲:感想不只是喜怒哀乐而已,还要有一些深度。深度这种东西没办法讲,不过你自己可以找得到。如果你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但是可以培养。“一般的讲思想的真正精华,只存在于深刻的思维自身中。生存压力越大,人性才展示的越裸露和越深刻,就越有认识价值”。所以你要将自己置于一个“奋进的状态中”,因为压力、曲折、跌落、困厄等而收获“深刻”。
“多读书就是你以强大的知识储备为背景,而孕育出的坚强内心,凡事你都有一个坐标,并且明晰那个事务背后的那些意义”。不这样即使你偶有成功,也会像李敖讲的:当年王菲到我家,我就预感到她的优秀应付不了她的自困。从胡茵梦以下,知识跟不上自己的传奇,都匍匐取经道上,为狐仙所得。须知自己狐魅,才是正当,愿王菲勉之。
人要在社会立足,最基本的就是自处及与他人相处。但是,自处也好,与他人相处也好,都需要认清自己,认清他人,才会有正确的坐标。这个坐标你深究下去,会认识到你离不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和许多个人的历史,因为只有“鉴往”才能“知来”。梁漱溟说:社会科技进步飞快,但“人心”和“人性”却生长得很慢很慢(几乎不生长)。所以读历史的好处之一是向过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学习,并可以用于你的现实工作和生活中(读史以应世)。
读史首选清史,因为它离我们近些,大的历史事件、人物都经过了100多年的研究,一些基本的东西都确立了(更接近历史事实)。其次,选民国史,目前能看到大量的著作,各种回忆录;因为还有未解禁的,所以关于民国的人物和事件离“定论”,还有些距离。
读历史的一个方法是,你要把自己放入其中,想象自己是其中的人物,每到紧要关头放下不看,先判断其中的关键人物他要怎么办(如果当时是你,你怎么应对)。开始时,每次设想皆无所中,后来有起色,直至一般的事件人物,你判断“十中七八”时,你也就不是一般的人了。
读历史的另一个方法是,“某段历史”要读与之有关的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书籍,包括正史、野史、地方文献、名人轶事、名人传记、各种演义等。比如国民党这段历史:你读过几个作者写的“蒋介石传”、读过二三十本不同民国将领的传记、读过各种战史、读过孙中山和宋教仁等传记、读过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及实行过程、读过国民党的“军统”和“中统”组成和运用;读过不止一两本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最好你还要掌握当时美国、苏联和日本政府对中策略等。这样计算下来关于民国的历史你读了100多本书不止;再加上你是足够聪明,那么你不想把你的聪明转化成智慧也是很难的;你不想建立自己的关于民国的历史架构、政治架构、经济架构、军事架构、社会架构、民生架构等等也是很难的。有了这些架构,在研究及推及其他范畴,你就会觉得自由自然的多了;你就会觉得深入抓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并开悟,也就随之而来了。也就是说,你精研了某一段历史,那么你应当具备了正确看待其他范畴社会、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阶层等等的“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体系”,进而运用于现实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