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交流。大声说话=喧哗!
昨日陪儿子去商场购物,期间顺便在商场内解决午饭问题。看来看去进了一家牛排馆,思量着吃牛排的地方多半都环境舒适、情调高雅、安静且上菜速度快。服务生很快引导我们走向就餐处,坐定,点餐。我的左手边是两个打扮入时的年轻妈咪,妆容精致。带着两个约莫4、5岁的小孩儿,一女孩、一男孩。右手边也是两个大人带着一个孩子在就餐。
我和儿子在等上菜空隙时间闲聊,突然被一声刺耳的尖叫声打断,循声望去却是左手边的两个孩子,你一声我一声地似乎在争个高低。其中一个妈咪看到我们的反应连忙叫孩子小声点,没管孩子的反应接着又和同伴欢声笑语起来。想来这个年龄的小孩子正是活泼的时候,我和儿子继续着谈话,话还没说完,又被一阵喊叫声打断。女孩和男孩站在长条沙发式座椅上,手里挥舞着刀叉,嘴里的声浪此起彼伏。
儿子望着我欲言又止,安静地吃着自己的餐点。左边两个小孩的喊叫声完全没有停止过,右手边的食客什么时候离开的我都没有发现,注意力完全被左边两个孩子给“喊”过去了。
好不容易等到两个女人终于带孩子离开了,我和儿子同时松了一口气。总算安静一点了。儿子说,他们要是再不走,我都准备向他们提意见了。我微笑着问儿子,是不是感觉像进了儿童乐园?儿子听后一乐,又问:我小时候也像他们一样吗?我摇摇头,回答:不!你小时候从不会这样大声喧哗。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面(公共场合)。
并不是每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大声喧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在电梯里,旁若无人的接打电话或者和同伴聊天。讯号不好,声量便提高不少,也不管周围有多少人。且不说电梯里如此狭小的空间谈话内容很容易强迫别人听了去,最起码也应该顾忌一下别人的感受吧。然而有这些习惯的人却从不思量说话音量的大小是可以自我调节的。
大声说话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就是吃饭的场所,不管是苍蝇馆子,还是酒楼,声浪是一浪高过一浪。最酣畅淋漓的应是四川的特色—火锅和串串香店堂。
你看那红红火火的锅底沸沸腾腾的开着,围坐四周的食客们相谈甚欢,你的声音大,我比你还大,总之我要你听见我说的话。每当这个时候,姐姐就会幽幽的冒出一句:我们这桌就像没人一样,连点说话的声音都没有。我笑了,问:你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这样说话聊天吗?
啊?你说啥?
我说你希望我们像他们一样这样说话聊天吗?(音量提高中)
听不清楚……
……
算了,手势示意不说了,继续吃。
小声说话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难。小声说话的前提是你要学会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就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意见。这个时候我的音量一定要比你的音量高,不然你怎么能听到我说的话呢?人少还好,人一多,音量一高,势必喧哗。喧哗的结果就成了习惯,习惯大声说话。
最可怕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习惯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人与人交往相处,需要的是交流而不是喧哗,把说话的分贝降低,把音量调小。
请不要大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