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我们的精神世界有多强大,强大到‘我认为可以了’,再想象一下我们的心理是有多脆弱,脆弱到‘我认为不可以了’。
强大的精神世界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出生牛犊不怕虎是一种境界,这种感知更多的是出于被动,源于潜意识里没有恐惧的概念,一旦在将来的某个情况下,被恐惧一次,便有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正如被狗咬过的人对狂吠的犬会有莫名的害怕,那怕那狗拴着链子。
精神世界里还有一种生态,‘无知者,无所谓’,恰如高血压患者谨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但是等血压平稳降下来并维持在正常水平,他们中有一些人就开始了‘我已经恢复正常了,我不用吃药了’,哪怕是医生已经多次告知不能乱停药,当然后果就是血压越来越难控制,无知无畏,这太可怕了。
当已知事件的危害再次出现时,人们大体出现以上反应,做好防范或者听之任之,什么导致得出这不同结论的?是性格吗?是个例吗?我有一个还算合理的分析,就是人们针对危害事件发生时的选择是出于对上一次事件给他带来的印象是否足够深刻?足够深刻,他们才会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条件反射,反之,由于不深刻,那么这个事件或者观念不会根植于大脑皮层,无法形成意识。恰好,大脑对浅意识的概念和痛苦会选择遗忘 。就像有很多人经常喝醉酒后,呕吐,头晕,但是休息一天基本就恢复了,所以就有了酗酒的醉酒的循环,假如,这个醉酒之人体检得出肝脏损耗厉害,再酗酒就有极大概率得肝癌的风险,我认为他哪怕不戒酒,至少肯定不会再酗酒、醉酒。
我以为、我认为,做出这个结论是需要我们真正的理解我们想要认知的东西,随便的图一时方便不经分析而自以为认识理解,而非真正理解是那样的可怕,因此,有非常多的先哲伟人叹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知者,何其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