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总是不苟言笑,我极尽所能地想要换得他的温言软语,却屡屡碰壁。
我甜笑着,站在门口,用带着水果糖的声音跟要去城里上班的爸爸说“爸爸再见!”
爸爸用打夯的沉稳回我“在家听你娘话,不听话回来揍你!”
于是水果糖分分钟被夯石砸碎成雾气,笼罩在我委屈的眼睛里。
爸爸下班回家后,小小的我搬着小板凳,跑到堂屋爸爸坐着的椅子旁。
攥着小拳头给爸爸捶捶腿,嘴里念叨“爸爸辛苦了。”
爸爸回答“嗯,在家有没有听你妈话?”
虽然我觉得很听话,但是想着早上他说的话,没来由地一阵紧张。
一、父爱像山,风吹不动
好像爸爸们就是这样吧。看上去总有种孤独,但是又看不懂。
如同《爸爸,你爱我吗?》里面的爸爸。
绘本选用了传世故事的开头经典语:“从前……”,听起来,似乎男人们亘古如此。
从前,有一个男人。他有一个儿子。他的儿子很爱他,他很爱盒子。
读到男人很爱盒子的时候,不解、突兀、别扭等复杂的感受突然涌上心头。
他会爱各种各样的盒子,大的、小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
爸爸的爱好让人看不懂,爸爸的感情让人看不懂。
这个男人孤独的身影中又增添了一种“迷之爱好”的参不透。
其实,这个男人也很爱儿子,只是不知道怎么把爱说出来。
突然有种心生戚戚的感觉。
爸爸手里捧着心爱的盒子,但是眼睛却看向的是远处的儿子,原来爸爸并不是最爱盒子,而是儿子的分量大过盒子。
爸爸很苦恼,说不出的爱该如何表达呢?
最后他想到了办法。用盒子向儿子传递爱。虽然这种独创的方式遭人嘲笑,但是男人不在乎。
最后,爸爸依然说不出爱,但是他却找到了表达爱的合适方式。
二、爱要怎么说出口
余治莹为什么会首先选择翻译斯蒂芬·迈克尔·金的这本书呢?
或许他的这本书和中国的爸爸们很搭配吧。
成为母亲之后,我开始关注父母自身的成长。
我开始越发明白父母的不容易。
越来越多地跟孩子表达“我爱你”的时候,我开始反问自己。
何止是中国的男人,我们是否曾经也跟父母说过“我爱你”?
除了出嫁的时候,我几乎很少拥抱自己的父母。
每次紧紧抱着自己的孩子时,才发现这种拥抱有多么让人温暖。
儿子两岁的时候,我试着和父母视频的时候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话一出口的瞬间,我看到了妈妈的激动,爸爸的躲闪和慌张。
我知道,当世界温柔的瞬间,会带来坚硬外壳如何的崩坍——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脱壳而出的。
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我到30多岁才学会用爱撬动了爱。
说出爱很难,有些人终其一生,没有说出过爱。
三、打开盒子,看到爱
这本绘本的作者斯蒂芬·迈克尔·金说自己小时候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说父母务实、传统,但他标新立异寻根问底。所以他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容易。
所以,这本绘本作为他的开山之作,里面必然隐含着他的成长经历。
他说,父母很爱他,尽可能给他营造安全而富有滋养的环境,满足他所有的基本需求。他长大后,才体会到父亲简单的动作和某些手势是因为爱和自豪的表达。
大胆猜想一下:
斯蒂芬因耳聋,他的感觉一定会更加敏感,即使如他,到后来才感受到父亲的爱,我们的孩子们呢?
所以他的这本绘本,不仅仅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更是给孩子们一个线索——如果爸爸没有告诉你“我爱你”,你可以自己去找一找爸爸是否把爱藏在了哪里。
其实,真的是这样。
即使不说,回想起来,依然能够感受到爸爸的那份爱。
那份爱藏在他自己动手做给我们的电动小汽车里;藏在在资源匮乏的农村里,我随手就能拿到的铅笔和本子里;藏在他骑自行车带回来的“会出人的大匣子”(我们村第一台电视机)里;藏在我大学放假前,被他提前晒过很多遍的被子里;藏在许许多多能记起和记不起的点点滴滴里。
所以,当孩子不确定是否被爱的时候,那么,捧起这本绘本吧。让他明白,其实爱就藏在某个不擅表达的“盒子”里。
我是爱儿童心理和绘本的二宝妈,曾经的英语老师,现在的育儿达人,欢迎和我一起共同探讨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