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完了《北京女子图鉴》,心里有些伤感。一个女人,在北京打拼十年,这十年的青春,换来的是“好像什么都没有,又好像什么都有了”。
我试着去想一下故事的后续,如果许斯明最后不能成功去北京发展,如果陈可的创业失败,那等待她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生活不是电视剧,它没有滤镜,不会隐藏和美化那些血淋淋的伤口。
我感慨陈可的不易,而男友却不屑一顾,“那是她活该,是她自己把自己活成了那样!如果每个男人都遇上这种心猿意马的女人,该如何维护家庭的稳定?男人不应该成为女人的跳板!”
是的,我也这么认为,是陈可她自己,放弃了让自己幸福的机会。年轻的时候,她对物质的渴望超出了一切,放弃了踏实奋斗的张超,选择了富二代于杨,知道结婚无望后兜兜转转嫁给了北京人何志,这样就不用担心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
后来她的初恋杨大赫来北京的时候,她刚刚离婚,得知杨大赫当年是骗她的,并没有出轨,但一切都晚了,她伤心欲绝。但是,假如时光倒流,她会放弃北京甘心去东北陪杨大赫照顾母亲吗?你我都知道,她不会。她放弃了在成都陪伴母亲,放弃了她爱的而且要给她一个家的张超,她怎么可能会跑去东北陪伴失落期的杨大赫?
归根究底,陈可的爱情,太过功利。她一直在寻找一个从天而降的男人,可以把她的生活提升好几个档次。当然,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只是要做好承担相应后果的准备。
生活是公平的。二十出头的男生,常担心自己身边的漂亮女友被有钱人拐走。而四十多岁的女人,又总忧愁老公是否背着她在外面找了年轻小姑娘。
女人的资本是年轻貌美,男人的资本是地位金钱,只是这中间通常会有二十年的时差。如果女人在年轻的时候不能在男人低谷时陪伴他一起奋斗,那男人在中年小有成就之后为什么不找个年轻女孩享受生活呢?
六零后那代人,大家白手起家,同甘共苦,而到了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有了一定的贫富差距,选择变多,爱情也就慢慢变了味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 《从前慢》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同甘共苦。这些词一听就让人联想起蓝色工服、解放鞋、碎花布衣裳,与这个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时代仿佛格格不入,好像爸妈录音机里的旧磁带,上面不仅落了灰,还结了层层叠叠的蛛网,让人再也提不起兴趣。
可是,在我们的生活里,确确实实仍然需要这些词。无论时代如何变,它们仍然潜藏在我们的血液里,支撑着我们一路往前走。在爱情中也不例外。这个时代再时髦的爱情,也离不开同甘共苦。
陈可有欲望,所以她真实,她是你,是我,是在大城市里浮浮沉沉的千千万万个她。但愿,欲望不会遮蔽你我的眼睛。一旦选中自己的另一半,请不要东张西望,也不要轻易放手。陪着他一起慢慢向前,也给自己的幸福一个机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