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时间,在疲于应对各项工作的同时,我感觉精神空虚,像是行尸走肉。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我开始早起、锻炼、阅读,效果比较显著,到总觉得没有根、没有魂。原来是太过急功近利,求多、求快的阅读,陷入了只关注阅读量、只重视输入量的低水平勤奋陷阱当中,过段时间书中的内容彻底忘记,这样反而更加深刻焦虑,情绪也一度低落,一个声音传来“不折腾还好,这一折腾反而更差了,都三十多的人了,该有的都有了,躺平吧——”
就这样被焦虑裹挟着,一点一点的沉入海底。可我生来倔强,在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之后,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才三十多点,朝着想要的方向,再过十年我也是业内很牛的顶尖人才啊!着什么急,日拱一卒,未来可期!
作者总结的则是:做总比不做强!甚至还把焦虑的几种形式帮我们勾勒出来,方便我们对号入座。
第一,完成焦虑。日程太满,欲望太多,我们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第二,定位焦虑。零基础的你与业内顶尖人物相比,不焦虑才怪!
第三,选择焦虑。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
第四,环境焦虑。受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想做的做不了,不想做的却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应对。
第五,难度焦虑。有些核心的东西就是很难,必须下定决心与之死磕到底,而我们很多人因为畏惧始终在外围打转,不肯深入,不敢直面。
介于以上五种情况,作者总结出焦虑的原因就两条:相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积极看到效果。
从前面的大脑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天生的属性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所以,焦虑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构造。因此,焦虑是人的天性,是出厂之后的默认模式。
到此我们明白了焦虑的真正根源,也就大可不必自责或愧疚了。我们能做的不是与天性较劲,而是明白大脑的低层逻辑,并想法设法的加以利用进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