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
【典故经过】《南朝梁史》记载:梁国的简文帝萧纲,从小就十分聪明,智力超群。六岁时便能写出很好的文章。父亲梁武帝对他的早熟感到非常惊奇,似乎总有些不太相信。一天,父亲把萧纲叫到身边,抚摸着他的头说:“今天我给你出个题目,你就坐在我面前当面写,让我看看你到底学会了多少知识。”说罢,吩咐左右拿来纸笔。萧纲看了题目,稳稳当当的提起笔,不一会儿功夫,一篇文章写成。梁武帝一边看 一边称赞:“写得好!写得好!词句优美,文菜横溢,这儿子乃是我家的栋梁啊!”
萧纲长大后,仍十分喜好读书,并且速度极快,一眼可看完十行字,而且过目不忘,他博览群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样样皆通;诗词歌赋提笔成章,众人称他为奇才。后来继承父位做了皇帝。世人也称他为才子皇帝。
【人物简介】萧纲,南朝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字世缵,小名六通。549-551年在位,年号大宝。著作颇多,著《昭明太子传》5卷、《诸王传》30卷、《礼大义》20卷、《老子义》20卷、《庄子义》30卷、《长春义纪》100卷。这些著作大都已经散佚。
【解释大意】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速度很快、敏捷。
一丘之貉
【典故经过】《汉书·杨恽(yùn)传》记载:杨恽,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的次子,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司马迁的外孙。他读了他外祖父的《史记》获得了很多知识,人又聪明,结交了不少文士,所以出名较早。汉宣帝时,他因功受封为平通侯,并担任过“光禄勋”的官职。为人清廉,轻财好义,曾把父亲遗留的财产,全部分给亲属。但是他对人要求过高,往往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朝廷中有人同他结了怨。
太扑戴长乐对杨恽私仇很深。戴长乐被人告了一状,疑心是杨恽告的,便也上书控告杨恽,举了几条罪状。其中一条是:“杨恽诽谤当今皇上。”大意说:
……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 说起他们国王单于被杀的事情,杨恽听了,就发表议论说:“这种无能的国王,不听取大臣的忠言善计,当然该死。从前的秦朝也是这样,一位任用小人,杀害贤良,结果导致了灭亡,假使秦朝能信任有才能的大臣,说不定今天还是秦朝的天下。‘古与今’,如一丘之貉(古时的和今天的不肖君王,都是同一类的蠢家伙)!”杨恽如此恶毒地借古讽今,实在太猖狂无礼了……
这一次,戴长乐和杨恽的纠纷,闹得很大。结果,双方都被削职为民。
【人物简介】杨恽,字子幼。华明(今陕西省)人。历官光禄勋、封平通侯。
【解释大意】貉,类似狐狸,铣头尖鼻,日伏夜出,是个丑陋可厌的小兽。生长在同一个山丘里的貉子。一丘之貉,比喻彼此一样的坏,没有什么区别。
一匡天下
【典故经过】《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谈历史人物的功过。子路认为春秋时的齐桓公杀了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却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这样做,管仲不仁。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孔子的话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至今还受到他的好处。假使没有管仲,我们都将头发散乱,衣襟褴褛。
【人物简介】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周游列国,聚众讲学,承认鲁国司空、司寇,并代相事。晚年删诗、书,修春秋,订礼乐,建立儒学系统。
【解释大意】一匡天下,比喻天下一切纳入正轨。
一衣带水
【典故经过】《南史·陈后主纪》记载:隋文帝即位后即有灭陈之意,并从多方面进行准备。而居于长江之南的陈后主却不注意。开皇七年(587年),文帝为了扫清灭陈的道路,命梁国皇帝萧琮(cóng)入朝,梁大臣萧岩率文武百官及民众10万人投奔陈国,陈后主竟然欣然接纳。文帝得知,更加恼怒,说:“我作为百姓父母,岂可因为一条像衣带般的长江把南北阻隔,就不去解救那里的百姓吗?”下令打作战船,准备渡江灭陈。一衣带水,原指长江之窄,不足为阻。
【人物简介】隋文帝杨坚,隋朝建立者,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后移居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小名那罗延,大定元年他代北周称帝,建立隋朝。杨坚自即位留意统一南方,北遇突厥。开皇七年灭后梁,次年灭陈,中年64岁。
【解释大意】一衣带水,现常用它比喻一水之隔,极其邻近的意思。又泛指江湖河海不足以阻隔交通。
一字千金
【典故经过】《史记·吕不韦传》记载:秦孝文王有二十多个儿子,其中一个名叫异人。商人吕不韦想了不少办法,花了不少金钱,一手导演,把异人立为太子。孝文王死后,异人即位,为庄襄王,吕不韦就做丞相并被封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他的儿子嬴政即位,称为秦始皇,吕不韦又被拜为相国,称“仲父”。一个商人竟然高居相位,显赫一时。
那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都是有权有势的贵族,家里养着上千名有学问的门客,名声很大。吕不韦认为像秦国这样的强国,在这方面却不如魏、楚、赵、齐各国,这是不光彩的。于是便广泛的招纳学士名士,给他们很高的待遇,留养起来,最高峰达3000人之多。吕不韦就叫他们各抒所长,人人写作,编成一部巨大的著作《吕氏春秋》,共26卷,八览、六论、十二纪,20余万言。内容包括天地万物、上下古今,应有尽有。公布于咸阳市门,宣布道:“谁能指出错误,删去一个字或添加一个字,赏给千金。”旁边摆着现金,表示绝不失信(秦时一金计二十两,金不是真金,是铜一类的金属)。
【人物简介】吕不韦,战国末期大商人,大政客,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家累千金。立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为太子。公元前249年,子楚继位(即庄襄王),他被认为相国,封文姓侯。
【解释大意】一字千金,后来形容诗文的价值极高,以表示对文辞的赞美。
一抔黄土
【典故经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西汉文帝(刘恒)时,有人偷了皇家宗庙里的玉杯,张释之依法判死刑。文帝认为太轻,应该灭族。张释之说:“按朝廷法律这是最重的刑法了,今盗宗庙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说的文帝无话可说,只得同意。(长陵:汉高祖刘邦的陵墓。抔,捧)后人从这个故事引申出“一抔黄土”这句成语。
【人物简介】张释之,字季,西汉文帝刘恒的廷尉官,以执法严明著名于世。
【解释大意】一抔黄土,原指坟墓的一捧黄土,比喻极微贱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