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云雾缭绕的海南岛,仿佛披着白纱的少女,所有的绿意若隐若现。晨雾悄然散去,鸟儿欢快地在枝头鸣叫,远处的溪水潺潺流过,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弥漫着,天地间一片澄澈。
一条沟壑纵横的山谷里,一位肩背竹篓,手持药锄的男子,正仔细地在草丛里寻找着药材。轻轻拭汗的瞬间,可以看到一张俊美无比的脸,那是不同于普通汉族人的容貌。
他叫李珣,祖籍是波斯人,隋朝时来华定居,唐朝时改为国姓李。骨子里流淌着波斯人血统的李珣,虽然家财万贯,物质丰盈,却喜欢汉族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为了让自己融入到这片陌生而喜欢的国家,不惜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转而努力学习起汉族文化。
“异域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李珣的朋友以调侃的方式,讲了身为波斯人的李珣,努力学习汉族文化。
幽雅宁静的私塾里,李珣认真地书写小楷,一笔一划虽然稚嫩却充满激情。细密的汗珠,从俊美的脸上恍然滑落,认真学习的李珣却浑然不觉。同门师兄弟经常逃课,游山玩水逛戏楼,每每邀请李珣,却都被他婉言谢绝,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深深地吸引着他。
会写还要学会读,每当李珣摇头晃脑读文章,并不流利的汉语,加上生硬的腔调,总会惹来同门师兄弟的嘲笑,但是李珣并不在意,依然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着,虽然生活里的诸多习惯让他洋相百出,但他努力适应着。
(二)
阳春三月的西子湖畔,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他们或吟诵联赋,或对酒当歌,而混迹其中的李珣,却是那么的引人注目,儒雅的外表,精致的五官以及温暖的笑容,所到之处也得到文人们的喜爱。
“柳丝垂,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李珣的词轻灵飘逸,寓景寓情精致典雅,瞬间博得文人墨客赞赏。但是,也有一些酸腐的文人对此表示不屑,认为李珣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哗众取宠。
虽然有些小烦恼,李珣并不因此而沮丧,他更努力地学习汉族文化,在一些人的质疑声中,竟然参加了科举考试。唐朝以来根本没有外籍人士参加科考,李眴可谓是入唐以来第一人,枯燥生涩的八股文,有人终其一生未能入仕,而李珣不仅考取秀才,还被地方以优秀人才举荐于京师。
人生如冉冉升起的朝霞,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李珣的脸上露出迷人的微笑。而官场之中也有人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出任官职。虽然不喜做官,但是为了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到汉族人中,李珣还是愉快地接受了。
然而身入官场,耳濡目染的是钱权交易,感同身受的是觥筹交错,没有任何文化交流,每天还要为了察言观色费劲心思。李珣的苦恼无处倾诉,山依旧,水依旧,而人却变得俗不可耐。每天在官场中迎来送往,渐渐地消磨了他的志向,转而寄情于声色之中。
容颜俊美的李眴,成为声乐场中最受欢迎的人,所到之处莺歌燕舞,涂脂抹粉的歌女们,对才华横溢而又温情脉脉的李珣很着迷,然而身陷声色场中,李珣依然不忘初心,并没有过多纵情于声色,而是诗词唱和慰藉寂寥。
“星高月午,丹桂青松深处。蘸坛开,金磬敲清露,朱幛立翠苔。步虚声缥缈,想象思徘徊。晓天归去路,指蓬莱。”李珣的情诗写得清疏雅致,毫无烂俗之意。而与之交往的也都是有文采的女子。只是风花雪月的日子,终究不是他想要的,虽然看似融入汉族之中,但前途渺茫甚至有些颓废,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呀。
经过痛苦的抉择,李珣最终放弃了浮华的官场人生。人生如梦,何去何从,彼时的李珣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所谓的前途已经没有任何留恋,而此后的走向该去往哪里呢。
海南的风温馨甜美,海南的雨润物无声,缭绕的山水间,迎来风尘仆仆的李珣。几番纠结之后,李珣暂时放弃了对汉族文化的追求与探索,重新操起老本行,研究起药学来。
身为波斯人,李珣对于药物颇有研究,尤其是炼制丹药,而制药需要上山采药。上山采药不仅要面临虎蛇侵袭,还要躲避盗贼强抢,不惧危险的李珣却置生死之外,几乎天天入山采药。
(三)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们的生活很艰苦,不仅食不果腹,就连有病也无钱医治。一直混迹于官场之中的李珣,看到贫苦百姓那窘迫的生活,竟然被震惊了。
此后的岁月里,游历于岭南各地的李珣,更深层地接触到贫穷百姓,内心受到极大触动,炼制丹药之余,李珣也会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为贫穷百姓治病,买不起药品的还会赠送。与人为善与已为善,纵然家财万贯,也经不起他的挥霍与施舍,而炼丹更是耗费了许多钱财。
曾经喜好交友、游历、乐善好施的李珣,生活逐渐陷入困顿;曾经狂放不羁的个性,也渐渐被消磨殆尽,唯有对汉族文化的喜爱,依然不曾泯灭。
秋风扫着落叶,天地间一片凋零。城郊外,一座古朴的寺庙里,端坐着容颜沧桑的李珣,像汉族许多文人那样,因为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让洒脱的李珣也有了遁入空门之意。破旧的布包里,装着几本道家书籍。只是人在寺中坐,往事却拥胸入怀。
(四)
繁华如梦的官场里,消磨了青春年华;呼朋唤友的吟诵中,诗词依旧流年已暗换;依红偎绿的琵琶曲里,多少柔情尽付东流水。如烟往事渐渐散去,唯有窘迫的现实呈现在眼前,李珣不觉苦笑了。
“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一首《浣溪沙》轻轻吟诵,词中有真意,欲辨已无言。一阙词,又怎能道尽此生的惆怅与无奈;一阙词,又怎能平复那曾经激情澎湃的雄心壮志。
李珣终究没能出家,骨子里依然放不下这片热爱的土地,虽然晚唐后期社会动荡,但诗词唱和的朋友们,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受助的穷苦百姓们,追逐着他的脚步涌向寺庙,昔日交好的歌妓们,也心心念念着已经落魄的他。
一袭青布衣衫,一把旧纸伞,背着简单的行囊,怀着满腔的热情,李珣重新踏上漫游的旅途,既然生于此,也要终于此。
长安古道,崎岖不平,夕阳中走来了清瘦的李珣,一步步融入无边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