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学习写作,就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读过的书很多,记住的内容却是凤毛麟角,心里焦急万分。起先对付这种焦虑是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抗的,做了一段时间读书笔记后,发现用处不大,依然是看了就忘记了就忘的状态。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为了精进自己的写作。我冥思苦想了很久,查了很多的书籍,发现一个共同的答案就是将读过的书写成讲书稿或者书评,这样就可以记住书中的内容,为写作所用。
但是写讲书稿和书评谈何容易呀!我听过讲书稿和书评的课程,一本书的讲书稿在字数上就能把人吓倒,它的字数最少在六千到一万字左右,并且有严格的写作要求。
我被这种固定思维模式框住了自己的想法,不敢去尝试讲书稿写作,但又为了成长写作,就必须读书,要想将书中的内容囊括在心,最好的捷径就是讲书稿。
前前后后犹豫了几天,自己究竟要不要写讲书稿终于在今天尘埃落定了。
我决定开启写讲书稿,只不过刚开始训练阶段,跟自己说不用要求太高,字数上可以减半,能写到三千字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发现在今日头条上有一篇获青云将的讲书稿就是三千多字。拜读了几次,发现它的选题框架范围小,怪不得字数不多,不过这也不影响人家得青云奖。
看来只要文章遵循写作套路,字数上也不是那么严格要求的。不管个人还是平台要求,都应该从成长型思维模式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有小马过河,大胆尝试的精神,而不是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
还有就是写作的时候,要有固定时间写作,一口气完成文章大概,不能写写停停,或者写着写着有什么事情要做就不写了,等明天接着写或抽时间接着写,这样就很难做出完整的文章。
我的第一篇讲书稿就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我没有给自己固定时间,写了一半就搁置了。因为当时没有了灵感,思维中断,自己身心空乏的很,写作的意志力不坚定,结果第二天接着写的时候,与第一天的写作想法连接不上,放弃的念头强烈。
没办法,只好放弃了,基于第一次的失败,今天的讲书稿,我暗暗的下定决心,不管什么原因,一定要坚持完成,哪怕是不完美的作品,也要做到善始善终。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整整一个下午的时光,我将读过的一本书用讲书稿的形式呈现出来,准备搁置一晚上,明天进行修改,然后发布。
通过自己前后两次练习写讲书稿,我得出的经验教训是:
只要开启写,就不能停笔。切记一点,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是从0到1的突破,没有1,后面的2,3,4,5……就都是空谈。一后面的数字是顺其自然更迭,而从零到一却是刻意为之。
“刻意”两个字要求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效的引导,要在遇到瓶颈时尝试创新,使用不同的方法,要求我们想尽办法调节心态,能持之以恒地实践在“练习”之中。
细想,我们的练习也正是如此,无效或低效的反复练习对于写作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改变练习模式,让自己走入“刻意练习”,相信会有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