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子”一词如无其他,最早见莫过于在我们小学时学到的胡令能的《小儿垂钓》中的那句“蓬头稚子学垂纶”。在诗句中,稚子即小孩子,特别强调其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气质。
前两天和邹先生闲聊,闲聊中提及最近在学校听闻发生的一件事情。聊到最后,我们都有些怅然。从教几年,我常常在想:人性本善亦或是人性本恶。第一次接触到“性善论”和“性恶论”这两个词,是在高中的历史课上。孟子和荀子两位学者提出的完全形成悖论的这两个观点,也曾经引发过我的思考。那个时候,我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出来工作第一年,我仍然坚信这个观点。但是随着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关于学生的事,我开始产生了质疑。也许人性本身是恶的?
第二年工作,我接手了全校最棘手的班级。各种问题学生,各种匪夷所思令人难以想象得到的事,比比皆是。每天新的内容,每天都在挑战着做人的底线。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才这个年纪,却能有这样的想法,做出这样的事情?到今年听其他同事提及一个二年级的班级发生的事情。更是让我陷入沉思。人性首先是善还是恶?
想了很多很多,也突然惊觉,其实用善与恶去概括人性,显得有些太急于将本性去归到某一方面了。但是本性是一个这么大的词,充斥着人的一生。又岂能这么潦草就归结了出去。人生下来本身就是一张白纸。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根本没有任何是非观,是后天的引导,所谓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去让这个孩子学会善与恶,学会区分好与坏。如果这个行为在我们的眼里是错误的,不好的,但是没有人告诉这个孩子,那他又怎么会知道这个事情是坏的而不去做呢?“稚子”何罪之有?
今天遇到了一件特别暖的事,我最近在戴牙套。班里有个小朋友不时过来夸几句:老师,真的有效果。老师,你的牙整齐了…在平时,他对其他人表现出来的一些厉害之处也是不吝夸奖的。而这个,是他原本就会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后天他逐渐习得的给予别人的善。
“稚子”,归其本身,无愧于天真无邪之人。只是今天的外在形势,才使其本性赋予“善”或“恶”。愿我们每个人,都是经过后天雕琢后,依然无失那颗最纯粹的“稚子”之心。
每一位学者的学问都值得我们去推敲琢磨。以上浅薄胡扯,惊堂木一拍,权当看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