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科室
重症病房28天的治疗后,老爷子病情稳定,眼神有了光,会识别人,但已无法言语,官方解释由于左脑大面积梗死压迫语言神经,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于是,主治医生跟我们家属商量,建议早点转至康复中心,对于已经开始萎缩的肌肉和身体机能要做及时的康复训练,便于后期更好更快的康复。
救护车接送
接到通知到转院,历时2天,作为病患家属的我们以为是换一个科室,当看到120的护士和工作人员,带着担架将老爷子搬运下楼,要坐120车的时候后,才意识到,不是换科室而是转院,需要办理出院手续,在康复中心重新入院手续,好吧,原谅作为病患家属的我们有点懵,毕竟也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
新环境
这里作为地震带上的独立康复中心,环境幽静,设备相对完善,床位过百,规模在地级市里算是相当不错的。不是宣传,是实至名归,大家耐心看完后面的文章就知道为何如此评价做重点说明。
病房照样是4人间,病房靠北在三楼,我们选择靠窗的位置,让稍微有点觉知的父亲能看到窗户外树冠的绿色树叶。而不是满眼的白墙和白窗帘。希望这点绿带给我父亲新的希望。我知道此刻的老爷子,意识还在懵圈的状态。对熟悉的声音,他听到大孙子的哭声,会皱眉头,别的任何人或声音都不会作出任何的反应。老妈对老爷子的反应非常的伤心和难过。相濡以沫50多年,就记得心心念念的小孙子。
医患关系里的爱“暖流”
感谢一个人,在重症病房住院期间,给老爷子做按摩的一位康复科医生,95后阳光小男孩(感觉95后),技术如何不是重点,他的行为和态度就让人很舒心,每天固定时间他会一边做一边跟病人搭讪,不论病人是否听到或者是否有反应,同时也愿意解答病患家属的疑问,态度和语气都非常的温和,他的这番举动和行为处事的态度,算是医患关系里的一股暖流吧。
康复中心的第一周
刚刚在新病房和新病床上安顿下来,对于康复中心的下一步具体安排事宜,要等康复中心的主治医生和康复手法老师来确定。入住第一天,有在来回的奔波路上和病床病房的整理安顿中度过。同时,重新签约新的护工,由于是重症病患,身上还有糖尿病的24小时设备、鼻食的管子、气管子等等,护理费用还是按照最高级别来定,220元/天,提前支付10天,10天后根据病患情况再做费用调整;
男护工和女护工
康复训练中有很多涉及到用力气的地方,例如:搀扶、托举、搬运等很多费力气的体力活,鉴于此,我们找一位刚过50的中年大叔,据说是刚忙完农活,老婆也在康复中心做护工,有很多的护理经验,等等说了很多让我们选择他的理由,我们同意了。
猫捉老鼠的游戏
前三天,我都24小时陪护,因转院后,痰很多,同时也要考验新护工,老爷子转院后就不停的咳嗽,气管总是被堵着,需要叫护士站的小护士吸痰,这种专业的操作只能请专业的人来完成。有过咳嗽经历的人应该知道,咳嗽一般在夜里多发,尤其是后半夜,人最困的时候,这时候老爷子咳嗽总是满脸的涨红,我快速果断的打开吸痰设备,将已经咳出在管子外面的痰,吸入痰桶面。让老爷子舒服一点,不仅是清理呼吸管道外面,同时衣服湿润的地方也能吸走大量的痰液。这一举动也引来护士的强烈反对,作为病患家属,我们理解护士的要求是保护病人免受二次伤害,但从人道主义而言,每次咳嗽,痰液都会从气切的地方喷涌而出,像火山喷发岩浆一样,只不过我们喷发的是白色的沫沫。喷发的液体会堵塞呼吸通道,也导致衣服和铺盖都湿一片。
作为病患家属的我,跟护士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总是在护士不经意期间,偷着将老爷子多余的痰液通过专业设备吸走,开始护士很好奇,怎么吸痰罐这么快就满了。后来知道是家属所为,哭笑不得,并强烈谴责我,也叫来护士长对我做批判教育,让我写保证书,我都一一照做。
换护工
然后每次到了后半夜,大家在睡梦中的时候,老爷子持续的咳嗽,我也要照常吸走痰液,需要护士操作的时候,就会按呼叫铃,请求支援。在此期间,我要求护工帮我打掩护,做盯梢,结果护工跟我木有默契,在老爷子大半夜咳嗽的死去活来的时候,他照常呼呼大睡。不叫他,绝对没有自觉性,我怎么敢将老爷子托付给他。最最忍受不了的是,他居然感冒了。大半夜老爷子咳嗽的同时,他也咳嗽,让他吃药,他也不吃,不听劝,在面对毫无免疫力的病人面前,害怕一个小感冒引发恶果。强烈要求换人。最后换来一位年轻阿姨,刚过50岁,看着就很有力气。据说是忙完地里农活来这里再赚点钱。
康复方案出炉
老爷子经过2天的躺平后,购买的轮椅已经送到医院。第三天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前往五楼的康复场地,找康复老师测评后,制定出康复方案。流程简单的让我咂舌,一位90后的康复老师,简单的询问过后,没听出有实质性问题,然后提笔写了康复训练的建议。方案中有针灸、电疗、站平板、脚踏车、按摩等5项。
催款
转院重新办理入院时,缴纳1万元,第一周结束,护士通知,让续费。我跟着护士到护士站,希望护士打开消费清单给我看,告知要等等,理由是现在没有,要等医生开放权限才能看到。好吧,等下午老爷子做康复训练的时候,因有护工看护,找护士了解费用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天老爷子的吸氧费用在200左右,吸痰水和吸痰设备等每天也在100多点,各类繁杂的费用,有药品、有训练费用、有护理费用、看得我眼花缭乱的,每天累计在1700到2500元左右,此刻我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续费是唯一能做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种形容一点不为过。
医患新关系“猫捉老鼠”
病患家属和病人是猫,医生是老鼠,为啥?因为总是抓不到“老鼠”。新的主治医师是一位40岁左右的中年男医生,体型偏瘦,带着一副斯文的眼睛。看到老爷子的病例后,唯一的一次沟通是在转院过来后的第二天早上,特意来病房跟病患家属做沟通,了解病情和家属的需求等等,态度上非常的谦和,就是总找不到人,查房都没有人,一问才知道,做学术交流去了。真的是“逮耗子”都无从下手。
换康复老师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着,我也开启早7点到医院,晚9点离院的生活。一日三次在医院食堂解决。老爷子的气色和意识也越来越清新,就是时好时坏,一会儿认识一会儿糊涂的。康复训练10天为一个周期,短期看着有点效果。老爷子的精气神还尚可,我们也可以带着老爷子到楼下的院子去走一走。
老爷子的康复训练中有40分钟的手动按摩,按摩主要由指定的康复老师来完成。老爷子由于在病床上趟的时间过长,肌无力和肌肉萎缩是难免的,作为病患家属我们能理解,但是不能理解的是,康复老师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对待病人我们不要求如父母般负责任,大致过得去我们也能接受,结果就是把病患家属当傻子一样糊弄。何为“糊弄”一边按摩一边接电话,有说有笑手没停,但怎么看怎么别扭,一次二次我们理解,三次四次就是玩忽职守,至病人的安危于不义。
同期入院病患,康复情况对比而言,差距明显。起先口头提醒,后护工阿姨偷偷说,这位康复老师手法太差,老爷子在康复的关键期,建议换老师。我更加细心留意,对比后就剩愤怒,直接找康复中心的领导,强烈要求换康复老师。
于是领导在我的软磨硬泡下同意更换我点名的康复老师,至此第一阶段10天的康复训练完结后,才能换新的康复老师,这是他们内部的流程问题。
论康复老师的作用,在康复初期可以说非常的重要。这些都是血的经验和教训。
将会在明天继续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