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写于2009年5月30日——
《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是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Scott Peck用爱心、诚恳、勇气和责任感写成的一本书,他提醒人们一个事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平常心地对待所谓心理问题和疾病,确实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们这些所谓社会精英,扛着太多的责任和重担,缺的是对自我的关注和照料,而对敏感话题的逃避只能让心智更加停滞不前,建立自律的积极态度,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心智才能不断成熟,踏上一条自我完善的旅程。或许,人生的痛苦终究难以避免,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至少我们可以不再孤单绝望地忍受痛苦。
作者对自律的原动力设定为——“爱”,有别于其他种种或理性、或诗意的定义,他认为,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这个定义起码有三层含义:
首先,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比如,有些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孩子永远没有能力去独自面对世界,这种爱,起码是残缺的。
其次,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爱是自我完善,能够帮助他人,也使自我更加成熟。
第三,真正意义的爱,既是爱自己,又是爱他人,同时也是帮助他人完善,这意味着超越自我界限。
他反其道而行之,从解释爱“不是”什么,来让读者了解爱的本质。
例如,陷入情网,不是爱。心理学中有“自我界限”,婴幼儿时期,自我界限是模糊而混沌的,随着日益长大,认识到自身能力有限,不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需要联合某些个体,才能更好地生活。人们渴望突破自身局限,却又受到自我界限的限制。而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退化现象。我们感觉爱强大无比,前途一片光明,我们可以永远幸福地在一起。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感觉是虚幻的,这就如一个两岁的孩子,幻想自己能称霸世界一样。残酷的现实迟早会击溃两岁孩子的幻梦,也会击溃我们的爱情之梦。各自的自我界限重新合拢,又恢复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幻觉破灭,造就了多少劳燕分飞。
例如,依赖,不是爱。过分的依赖,是寄生心理,是一种需要,而没有自由的成分。过分的依赖只会苦苦思索如何获得他人的爱,而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饥肠辘辘者永远只想讨要食物,而不能拿出食物给别人。他们不能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价值只是依附与别人的情感关系。说他们消极、自私,是因为他们只考虑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而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什么。
例如,自我牺牲,不是爱。表面的爱的表达,不是爱。甚至,爱的感觉,也未必就是爱……真正的爱,价值在于始终如一的行动,在于自我意愿的实践。爱是自律,是勇气,是承诺,是关注,是帮助。爱需要与懒惰对抗,与恐惧较量,与一切风险斗争,爱需要强大的力量,同时爱也需要约束。爱的力量是神奇的,无疑能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而世界上同样因为所谓“爱”的原因,平添了那么多的不幸。但总不能因为需要冒险而放弃,绝险之处有胜景,这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
人人都有一条心路历程,只不过感性与理性完美结合游刃有余的道路,一直少有人走。花一点时间,沉静心情,读一本这样的小书,通过心智的历练和启迪,让我们在人生和心灵的旅途中更加接近心目中的神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