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2004年4月第一版。18元。友人特购于青岛市新华书店并赠与于我。
相对于五年前阅读的那个时点,现在勉强算是二次阅读。尽管可以隐约推断出赠与的时间可能是在2004年4月以后,但回想起来着实不合理。2004年7月之前,我仍然在为高考努力打拼着,“高四”的一年某种意义上是我最快乐的一年,心无杂念,积极进取。反倒是高考结束后的那几个月,充斥着各种无聊,等待中填满了日本动漫和流行音乐,偶尔还研究学习过厨艺,似乎是没有想象过要去读书的。
看着当年在书中勾画的笔迹,手法还是稚嫩的:蓝色圆珠笔竟然就这么随意且深刻的划在了书上,旁边还有大括号小括号若干,再接着就是三两个词——也算是一种感悟的总结吧。
这种阅读的方式按理说是应该出现在2004年4月以前的,那是一段精神上显现充实的岁月,又是一段精神中隐匿空虚的日子,唯有在这一类思想书籍上的勾勾画画,才能多少上得到另一种层次的满足感。书中所谓的对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的六大慰藉,对于没有涉世的小我来说,与其说产生了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动力,不如把其比作一类精神致幻的药品——好歹没有发生什么副作用。
时隔五年,不能说当时的感悟是一种错误,也不好说是一种幼稚,只是有了一种新的立场和角度去审视一种当年曾经欣赏过的思想,别有一番意味。
书中的哲学大家们都是圣人,至少是思想上的圣人。之所谓称之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是在于他们探究真理的一种态度,以及自成体系的研究成功对后人的启发意义。我认为思想家的概念是可以涵盖哲学家的,哲学是思想的成果之一,可以形成一套思维的系统,而“思想”二字强调的不只是一种精神产品,也包括一个思维的过程,象征着人来不断探索真理的也许还带有些曲折的精神进程。如果把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挫折、缺陷、伤心、困难看作是世俗的六大体现(肯定不是全面的体现),作者是试图借鉴圣人的智慧来协助自我和他人解脱于苦海的。
在思想上救人于水火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思想是无形的、可变的一种主观上的存在,一点点微小的客观实在就可以激起意识上的滔天巨浪。大众们因此不得不在变化中的思想意识中备受煎熬,并在努力寻找寄托,而物质上的寄托或许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因为那是显性的。而这种显性常常是与哲学家们所提倡的虚无的东西在可见的物质形式上是背离的,这种背离常常会让人觉得信奉一种至高的真理往往会带来痛苦。于是选择一种伸手即得的东西就成了一种优先考虑的选择——偷懒是一种本性。
世俗的生活是一种偷懒的生活,人们忙于生存,满足于生存和物质上的进取,精神上的填充只是一种辅助,以不增加现实的痛苦为底线。有人说谈人生的一般就是两种人,一种是稍微能思考的学生,动不动就“生活的风帆啊”;一种是上岁数的老太太,张口就“人这一辈子啊”,真正在为生活打拼的人是很少谈论人生的,他们忙。
然而正是这批忙碌的民众,是他们真的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探究还是说苦于一种精神与物质的背离进而选择了一条生存的捷径呢?
嗯,突然想起来了,虽然这本书第一版出于2004年的4月,但是是在2005年过年的时候友人从青岛带回家里赠与于我的,那一年我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