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关注智在怪谈,每日一文,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再小的食物,也看得见世界。今天我们聊聊一种长得很像羊角的美食——菱角。
那年我六七岁,突然在一个秋季的早上,上学期母亲给我两个长得像山羊角一般的坚果,跟我说如果放学饿了,自己打开来吃,她已经给我用刀背砸裂了,一掰就能吃。等中午放学时,我想起母亲给我的羊角,拿出来剥开,发现确实能解饿,而且味道清新,有一股特殊的香味。回家后我问母亲,这食物叫什么,记得当时奶奶称之为“羊拐”。再后来,随着我长大,慢慢知道了这食物叫菱角。
菱角时为水果,时为“代粮”
中国人食用菱角,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由于菱角肉厚味美,古时人们多用它代替粮食。远在周朝时,菱角就是祭祀典礼上的重要食品。宋代博学家苏颂的《开宝本草》谓:“江淮及山东人暴其实以为米,代粮。”明代李时珍也曾说:“嫩时剥食甘美,老则蒸煮食之,野人曝干,剁米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度荒歉。”如此美果佳蔬,能登大雅之堂。
菱角在中医典籍中,称之为芰实,因其味尝起来与栗子类似,也称“水栗子”,而因成熟时呈暗红色或黑色,也称“乌菱”或“红菱”。清代开始加工成“风菱”,因耐久存且味美,曾被列为朝廷贡品。此外,晚清广式和鄂式满汉全席三十二味碟中,均有以菱角作为水果。
中国人赋予了菱角文化寓意
菱角原生于欧洲和亚洲的温暖地区。但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驯化和栽培利用。中国的大部分水域都有菱角的身影,长江中上游陕西南部,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人工栽培。而野生的菱角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湖泊、河沟等水域较多。俄罗斯、日本、越南、老挝等也有栽培。尚志市也有发现野生菱角。
菱角的栽培历史,据载有两千余年,中国一直是重要的种植区域。菱角的形态有很多种,除常见的两菱角外,还有三菱角、四菱角、沙角菱、圆角菱、馄饨菱等。不同的菱角,味道不尽相同,各有各的风味。嫩菱皮脆肉嫩,质鲜爽口;稍老一点的,带有淡淡奶香;再更老的,肉质雪白如玉,适宜煮熟吃,粉而不腻,甘甜味美。
很多人喜食红菱,不仅因为红菱外形美观,色彩鲜艳,入口爽脆香甜,也借助红菱寄托美好的祝愿,因为“菱”音同“灵”,寓意“灵巧聪明”。在浙江省杭州萧山,被赋予新的含义,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正值红菱成熟之际,会被当地人当作七夕乞巧祭品。由于其果肉形状像颗心,故而认为象征情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当菱角剥去外壳后,就像一颗颗的“心”。 在农村,很多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除了会吃月饼,还会吃菱角,以及石榴等等。
国庆假期哪里浪,“划着船儿采红菱”
在中国的台湾,菱角的人工栽种最为广泛。栽种菱角的地方,大致从云林西螺大桥以南,包括嘉义民雄、新港,往南延伸至高雄市莲池潭周边、大寮区拷潭、仁武区八卦寮,以及屏东县林边乡,东部台东池上地区,都有零星栽培,又以位处台南市中心,旧称“官佃”的官田区,种植面积及产量居全台之冠,不仅栽培最早,历史最悠久,栽培面积也最广,主要分布于官田、东庄、西庄、湖山等一带村落,现已成立栽培专业区。每年到了秋高气爽时节,便进入盛产期,在官田区处处可见农民忙着采收菱角的景观。
菱角为官田区重要农业特产,菱角田、采菱船、洗菱画面和阵阵菱角香,已成为官田区的特色,因而赢得“菱角的故乡”美誉。现今有人一提到菱角,都会想到“官田”,菱角几乎已和官田划上等号。
提到采收菱角,难免让人想到“划着船儿采红菱”的歌谣,是幅诗情画意的画面,事实上,采收菱角不算轻松的工作,尤其是整日在大太阳下,又蹲坐在长约二点五公尺的菱角船上,难怪采菱人见不到年轻的窈窕少女,而是妈妈级、阿嬷级的“采菱欧巴桑”。
目前的菱角田,多为水稻田轮作,水深不盈尺,小船儿已不管用,倒是大脸盆(箍桶),将它套在大卡车轮子内胎中,以增加浮力,可说是现代菱角船。另一种采收菱角的方式,是由采菱人穿着密不通风的“青蛙装”,手推漂浮的大型澡盆,走在菱角田里,逐株翻动菱角植株采收。
当您开车沿着台一线公路,进入官田区路段行驶时,沿路两旁即可以看见菱田,和许多撑起大阳伞兜售菱角的小摊贩,售卖热腾腾的蒸气水煮菱角,形成特殊的公路景象。
何妨安排个假期,到乡下欣赏那一片铺陈绿油油菱叶田的美景。走近菱塘,时可见到采菱人置身碧波之间采收菱角。晚风残阳翱翔于天际,那股悠然恬静,就像潜没于水中的菱儿,吟赋安详的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