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I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小学的时候每天背着书包,按时上学,乖巧懂事,希望老师夸奖自己,希望小伙伴喜欢自己。那时候以为的愁不过是这次考试没有100分,期末没有得到小红花奖状此类,带着童真与纯粹。
初中的时候一周回一次家,学习任务渐渐繁重,男生女生开始显露不同,这时候会为零花钱不够发愁,为成绩排名退步发愁,为某个有好感的男生发愁,带上了些许青春的色彩,似是而非的惆怅。
高中的时候一个月回一次家,压力越来越大,正是风华正茂年轻气盛之时,也是虚荣爱美情绪易波动之时,愁也变多了。开始愁考不上好大学,愁时间不够用,愁身材相貌不如人,愁离暗恋的男生越来越远,愁毕业离别越来越近。
大学的时候半年回一次家,愁韶光易逝,年华老去,愁毕业愁工作愁人际关系,愁孤身在外离家千里,愁父母日渐老去,愁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问我粥可温,悔儿时不够努力光阴虚度,悔过去做得不好的一切。仿佛把过去全部拥有的愁都集中了,愁的滋味远比先前任何一个阶段真实且厚重。
生活有了对比,一不小心瞅见了别人的生活圈,愁也会不请自来。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眼界越来越开阔,渐懂得自身的局限性,书本和生活的经历教会我们思考人对于社会对于宇宙而言的渺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知识的丰富越发凸显自身的无知,以及学无止境,还包括怀疑学习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人生活中轻而易举得到的,或者向来就拥有你曾努力也无法触碰的,会激发人本质的嫉妒,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愁想拥有的得不到,放下不忘不了,无法坦然释怀,进一步演变成对本质无能的愤怒,甚至会让人疯狂误入歧途。
工作后,愁房子愁车子,愁上司愁同事愁加班愁晋升,愁一年难回家父母仍在苦心等,愁家庭事业难均衡,愁真情难流露与人难相处,愁与理想背道而驰当年豪情壮志早已灰飞烟灭,愁学业无成工作也无成,愁生活的枯燥平淡失去热情,愁一眼望得到后面几十年的未来。
早些年,生活没有那么复杂,世界也简单明澈得多。河里的水还很清,鱼儿多也不用靠电捕捉,放牛养鸭都还有大片的绿草,没有人知道淘宝天猫和马云,物质生活远没有现今发达,但精神上是富足的,幸福是可以建立在没有钱的基础上的。
后来啊,生活就复杂多了,人往往会把物质看得越来越重,对金钱需求越来越大,幸福离开了物质基础就没有了建立的根基。很少有人还能平心静气欣赏音乐欣赏自然或是其他了,大家步履匆匆,彼此追赶,都说了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个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只知道一旦放弃了物质追求,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定更加艰辛。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历过人生的每个阶段,人才可能会有生命的大彻大悟。彼时心态早已豁达,人情世故已尝遍,对得到的惜福,对失去的释然,对他人存善,对世界宽容。这样看来,人的成长的确是件有意思的事。做不到释迦牟尼菩提树下苦坐7天的大悟,而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求学立业成家中慢慢渗透,由所处环境的变化领悟到自身心态的变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生命经过沉淀后积蓄了内涵,愈发明朗。而那个时候,大概钱也够了。
终其一生,识尽愁滋味,最后也只会汇成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这些,年少时候又怎么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