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只有一百二十回呢?因为这一回是“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如果再往下续的话,写不到两三回,就和全书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相冲突了。不争气的西晋,合未久,二世而亡。怪它有一个傻子皇帝,说出“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衷。这个傻子是怎样入他父皇法眼的呢?
据说也颇费周折,晋武帝司马炎多次表达过对太子智商上的担忧,也进行过考核,找来一些公文,让太子决断。太子妃贾南风找来枪手,枪手水平太高,引经据典的。旁边有个太监张泓,太监人情世故透熟,说你这样不行,作弊么哪能抄成学霸呢?贾南风一听有理,就让枪手给张泓讲明白主要意思,让张泓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让太子抄太监的,抄完交上去。司马炎一看挺高兴,对大臣们得瑟:“谁说太子愚钝,你们看,虽然书读得不多,事处理得还不是一样四平八稳?”从此,司马炎就安下心来。
是不是又是郑渊洁风格?如若果真如此,那司马衷的傻就是遗传了。真实情况有这几方面原因:一是司马衷的母族弘农杨氏,妻族贾氏,都是大门阀;二是司马衷有一个聪明儿子司马遹【yù】,司马炎想把皇位借儿子司马衷传给孙子司马遹;三是不传司马衷,就很有可能要传给弟弟司马攸,当年司马昭就几次想立司马攸,此时满朝文武也都想司马攸继位,司马炎小家重于国家,不大气了。
傻子继位后,其实也没做什么祸国殃民的事。傻未必恶,他没贡献,也没祸害呀。恶的是贾南风,当太子妃时就有过作弊的前科对不对。当皇后之后,就做真坏事了,先是和皇太后杨氏家族争权,召藩王带兵进京,搞死两个顾命大臣、两个藩王;后来搞死太子,诸王纷纷站队,天下大乱,贾后自己和傻子皇帝也先后殒命。被搞死的这个太子,就是当年司马炎看中的“此儿当兴吾家”的司马遹。搞的手段也不高明,贾南风搞来搞去都是老一套,把太子灌醉,让他抄一份要他傻老爹退位的文章。太子醉了,大醉,没抄完,后一半是贾南风自己模仿笔迹抄完的。
其实八王之乱的根子在司马炎,或者更早,在九品中正制。门阀的势力太大,皇权弱,当年他司马家就是强门阀,欺负了弱曹家。司马炎担心司马家以后要被其他门阀欺负,就封藩王,一口气封了27个同姓王。他替他的儿子想到了“门阀造反可以靠藩王”,但是没有更深入地想一想“藩王造反怎么办”。于是,“所有你没想到的,很快就会有人提醒你——你的敌人,他们一定会提醒你的。”
八王之乱的后果很严重,引发了汉族历史上最悲催的灾难,一段汉族人不太愿意去了解的历史——五胡乱华。这其实又不公平了,八王之乱死了大约80万人,就说它内耗汉族力量,那么,人气超高的三国时期呢?黄巾起义前,东汉人口普查5000多万人;100年后,魏蜀吴人口普查,加起来不足800万人。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曹操萧瑟秋风观沧海,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孙权领江东,诸葛亮治蜀辅孤,周瑜赤壁破曹军,关羽威震荆襄,张飞义释严颜……都是文学修辞。一将功成都万骨枯,一英成雄更是百城空啊!问题是,分久必合到西晋,这时候不能折腾呀,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安稳度日,熬过便是成功。熬过什么?
纵观历代王朝,大一统而又二世而亡的有三个:秦15年,西晋51年,隋39年。所以有一个说法,新王朝的第一个大关是60年,熬过60年,后面就“国祚绵长、国力强盛”了。用小王朝验证一下:三国魏45蜀42吴48;南朝宋59齐23梁55陈32;北朝中有唯一一个例外,北魏148年,其他均不足30年;十六国没有一个撑到60年。
原因不难想象:首先,磨合期呀,新车得有3000公里,新国家各部门、各地方之间业务磨合需要时间;其次,开国元勋不服管,打江山时称兄道弟,坐江山后用雷霆手段,下得去手的都是狠人;第三,民心未定,很多人都自视为“前朝遗民”,过一两代人的时间,他们就老死了;第四,社会阶层还不稳定,一般而言,开国60来年,差不多第四任皇帝时,新的贵族阶层就完全起来了,之后的社会阶层一般不会再发生大变动。
很可惜,秦、西晋、隋,于乱世中战胜了所有对手,却败给了历史规律,短暂的和平后,天下再次大乱。继续关注《史二记28:一团乱麻十六国》,讲诉北方五胡、南方豪族的故事,顺便研究一下北匈奴人是不是匈牙利人的祖先。
(图片来自互联网)
《史二记》:《史大记》的远房堂弟,多采用“没看过的史料”,加“讲人权的观点”,快捷有效博古通今,确保很有趣,希望有共鸣。
首发渠道:微信同号多更新三集,欢迎关注,感谢转发。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