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只顾着玩。
妈妈喊了好几次回家吃饭,孩子就是扭扭捏捏不乐意,总是说:“我还没有玩够呢。”
最终,妈妈忍无可忍硬是拉着孩子回家了。
回到家里,孩子很不高兴,坐在饭桌前,还是不愿意吃饭。
父母知道,此时不能喂饭,否则,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所以,妈妈就和孩子说:“你现在不吃饭,一会饿了可别闹。”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说:“已经很晚了,你现在不睡觉,明天早上起不来,幼儿园迟到了,可别怪我们。”“回家不洗手就吃零食,肚子疼了可别怪我。”
父母嘴里常说的饿了、迟到了、肚子疼等都是孩子行为的后果。
现实中,父母即使说了,孩子照样不听,该怎样还怎样?
这时候,有的脾气急躁父母对孩子“非打即骂”,来让孩子长记性,引发了孩子的逆反。
甚至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惩罚力度不够。
于是,形成了孩子越不听话,父母越生气,更加严厉惩罚孩子的恶性循环,不断破坏这亲子沟通的良好氛围。
有的孩子也以各种反叛行为来回应父母的苛责。
如何正确面对孩子的错误,帮助孩子改正,养成良好习惯。近期读到一本书给了我们启示。
一方面,学会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
比如孩子因为贪玩或者情绪,不好好吃饭,那么父母就要“狠心”饿孩子一下。
这样孩子从自然后果中吸取到了教训,以后就会乖乖按时吃饭了,因为不按时吃饭,后面饿了就没饭吃了。
此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父母千万不能心软,允许孩子吃零食,这样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还助长了孩子不按时吃饭的习惯,最终可能影响孩子健康。
另一方面要抓准时机告诉孩子“逻辑后果”。
毕竟不能用所有的自然后果来教育孩子。
比如,孩子喜欢在马路上拍皮球,父母不能真的让孩子在马路上怕皮球而放任产生自然后果。
比如,孩子损坏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需要赔偿,但是孩子又没有收入,确实无法履行。
因此,有些时候,父母只能用逻辑后果来教育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如果孩子损坏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父母可以代替孩子赔偿,但是要根据数额大小给孩子一个惩罚,比如,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个月的家务等这样的替代方案,帮助孩子认识错误。
惩罚不是目的,教育才是目的。
无论是自然后果还是逻辑后果,父母都要注重惩罚的效果,同时还要运用正面强化的方法来不断巩固惩罚的长期效果。
感谢大家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