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导航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种灵魂梦境形式,描写了从“自己死在道路上”以后遭遇的各种境况,体现了当时社会氛围与鲁迅先生鲜明的态度、观点与决心。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的观点中吧。
这是那里,我怎么到这里来,怎么死的,这些事我全不明白。总之,待到我自己知道已经死掉的时候,就已经死在那里了。
【悬念】开篇制造一个悬念,大家可能会说,死人还会说话吗?其实并不是真的死了,只是本文以灵魂梦境的形式展开描述。
在我生存时,曾经玩笑地设想: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谁知道我的预想竟的中了,我自己就在证实这预想。
【假设】假设死后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我”现在就是出于这种状态之中。
“死了?……”
“嗡。——这……”
“哼!……”
“啧。……唉!……”
我十分高兴,因为始终没有听到一个熟识的声音。否则,或者害得他们伤心;或则要使他们快意;或则要使他们加添些饭后闲谈的材料,多破费宝贵的工夫;这都会使我很抱歉。现在谁也看不见,就是谁也不受影响。好了,总算对得起人了!
【语言、心理描写】这些个看客,虽然没有熟人,但绝大多数人对死去的人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来的目的,只是看热闹。他们在人情上是麻木的,冷漠的。
事情可更坏了: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走了几步,又一飞,开口便舐我的鼻尖。我懊恼地想:足下,我不是什么伟人,你无须到我身上来寻做论的材料……。但是不能说出来。他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还有几个则聚在眉毛上,跨一步,我的毛根就一摇。实在使我烦厌得不堪,——不堪之至。
【象征描写】鲁迅用寓言式的象征描写,借用“蚂蚁”、“青蝇”对当时的无耻文人们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惜哉!……”
我愤怒得几乎昏厥过去。
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但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还听得有人说——“怎么要死在这里?……”
【场景描写】在那人看来,“我”死都没有找对地方。这里再一次重现了当时人们在人情上的麻木与冷漠。
我先前以为人在地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地抛开。
【托物寓意】人在社会上不可以任意生存,也不可以任意死掉。人没有自由地生、自由地死的权利。可悲可叹!这人间哪里有善美的人性啊!鲁迅对社会的冷酷感受是异常深刻的。
你们以为死人无知,做事就这样地草率么?哈哈!
【心理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世人的嘲讽,语调轻松。
“您好?您死了么?”
是一个颇为耳熟的声音。睁眼看时,却是勃古斋旧书铺的跑外的小伙计。不见约有二十多年了,倒还是那一副老样子。我又看看六面的壁,委实太毛糙,简直毫没有加过一点修刮,锯绒还是毛毵毵的。
“那不碍事,那不要紧。”他说,一面打开暗蓝色布的包裹来。“这是明板《公羊传》,嘉靖黑口本,给您送来了。您留下他罢。这是……。”
“你!”我诧异地看定他的眼睛,说,“你莫非真正胡涂了?你看我这模样,还要看什么明板?……”
“那可以看,那不碍事。”
我即刻闭上眼睛,因为对他很烦厌。停了一会,没有声息,他大约走了。
【对话描写】奸商们完全全钻到钱眼里去了,考虑的只是钱,而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怀。人与人之间只剩下钱,而不存在真正的感情,这个社会是不是病态的?鲁迅对冷漠的人际关系的分析也可以说到了极致。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现在又影一般死掉了,连仇敌也不使知道,不肯赠给他们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直接抒情】这段话表露了一个革命战士的心声。活着要同敌人斗争,死了也决不给敌人赏玩自己“痛苦”的娱乐,决不赠给敌人一点“惠而不费的欢欣”。
名师点拨
《死后》这篇散文诗出自《野草》,写于1925年7月12日。作品以一种梦境形式,以一位死者死后合乎生活逻辑的精力,十分细腻得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丑恶个性以及对这种丑恶个性的极端鄙视、憎恨的情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誓与这种丑恶斗争到底的战士精神。
【好词】
清爽 气息 绯红 陆陆续续 违心之论 破绽 闲谈
懊恼 灼热 草率 毛糙 诧异 安乐 欢欣
【好句】
我一点也不能动,已经没有除去他的能力了;倘在平时,只将身子一扭,就能使他退避。
木材摔在地上的钝重的声音同着地面的震动,使我忽然清醒,前额上感着芦席的条纹。
几个朋友祝我安乐,几个仇敌祝我灭亡。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不上不下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